定位由“全國”升級為“國際”!這個重磅《綱要》多次“點名”青島 賦予“國之重任” !
在國家最新擘畫的交通格局中,青島的戰略樞紐地位躍升!
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這是一份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行動指南。
在這一“頂層設計”中,處在中國經濟南北東西大循環“雙節點”上的青島被多次“點名”,樞紐地位再次凸顯。根據《綱要》,青島進入20個加快建設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名單,“發揮青島港等國際樞紐海港作用”列入了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港站的要點。
值的注意的是,按照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青島的功能定位是“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青島的功能定位實現了躍升,調整為“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沒有暢通的大門戶大通道,就沒有青島的大開放大發展。從全國樞紐到國際樞紐,一字之差背后反映的是青島城市地位的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躍遷。
這也意味著,疊加多個國家戰略的青島,在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將肩負起打造“國際樞紐”的新重任,在推動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開放格局中的全球樞紐門戶功能更加凸顯,服務新發展格局有了更堅實的支撐。
01、“雙節點”中的獨特樞紐價值
從地理區位上看,青島向東是日韓,向西是黃河流域、中亞、西亞、歐洲,向北是京津冀、東三省,向南是長三角、大上海,處于一個十分關鍵的戰略“十字”中心位置,具備打造國際樞紐的資源稟賦。
在新發展格局中,無論是國內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青島在其中都有著獨特的樞紐位置。
從國內大循環看,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有著較強的經濟、科技、產業實力,又是“北方第三城”、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是推動黃河流域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重要平臺,擁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對促進各類市場資源要素加速流動、循環、聯通有著獨特的樞紐作用。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看,青島是東向日韓、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
可以說,青島既是內外雙循環的“雙節點”,又是國內南北東西大循環的“雙節點”。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時期,圍繞國務院《“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賦予青島的功能定位,青島錨定“市內暢通、中心城區與各區市暢通、青島與周邊城市暢通、青島在東北亞等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暢通”的目標,全力構建以空港和海港為輻射中心、以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干、與城市交通系統緊密銜接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有力支撐了新發展格局。
公路實現大提升。龍青高速、青銀高速拓寬、新機場高速等相繼建成,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52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5公里,居副省級城市第4位;普通國省道2227公里,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
鐵路實現大跨越。青榮城際、濟青高鐵、青鹽鐵路、董家口疏港鐵路、濰萊高鐵相繼建成通車,鐵路達到12條、運營里程666公里(高速鐵路228公里、快速鐵路154公里、普速鐵路284公里)。
航空站上新起點。《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將青島機場定位為區域樞紐機場。流亭機場共開通航線203條,通航城市126座。2019年,青島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55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5.6萬噸,分居全國第16、第14位。山東省首座4F級機場——膠東國際機場計劃今年轉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萬噸,飛機起降29.8萬架次的保障需求。
物流躋身全國節點城市。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青島被分別定位為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四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是我國類型最全的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之一。
“一帶一路”跨境集裝箱多式聯運工程成為全省唯一、全國12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之一。全市55條集裝箱班列線路組成的陸域物流網與178條集裝箱航線組成的航運物流網實現了有效銜接,形成了立足青島、輻射沿黃流域,東接日韓、西聯上合歐洲、南通東盟南亞、北達蒙俄的交通物流服務網絡。
2020年11月,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發布的“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中,列出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和“國家潛在重要交通中心”名單。
其中,國家重要交通中心是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西安和鄭州;國家潛在重要交通中心城市為青島、寧波、天津、南京、廈門、杭州和長沙。
青島排名第10位,被定義為“國家潛在重要交通中心”,距離上一檔的“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僅差了一個位次。這說明,青島在國家交通格局中擁有重要的位置。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我國將建設多層級一體化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包括: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樞紐城市及樞紐港站“三位一體”的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建設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加快建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推進一批國際性樞紐港站、全國性樞紐港站建設。
其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大連、哈爾濱、青島、廈門、鄭州、武漢、海口、昆明、西安、烏魯木齊等。
02、向海圖強,發揮好“藍色力量”
因海而生,以港興市,向海圖強。一直以來,港口都是青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自1892年青島港開埠以來,在近130年的歷史風雨中,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幾乎都是從這片波瀾壯闊的大海中開啟的。2016年1月獲國務院批復的最新版城市總規中,青島被定位為國際性港口城市。《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均提出將青島港打造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將青島港定位為我國9個國際樞紐港之一。
此次公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揮青島港等國際樞紐海港作用”。
青島港是世界大港,是青島聯通世界的窗口和橋梁。目前,青島港“一灣兩翼”港口布局加速構建:老港區向國際郵輪母港轉型;前灣港區成為國內最大集裝箱碼頭群之一,建成投產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無人碼頭,開創了全自動化集裝箱作業的新紀元;董家口港區建成原油碼頭二期,形成億噸通過能力。
海向增航線、擴艙容、拓中轉,陸向建陸港、開班列、拓貨源——堅持海陸雙向發力的青島港有多厲害?看看這些數字:
全市港口生產性泊位114個(其中萬噸級深水生產性泊位89個),擁有集裝箱航線178條,通達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航線數量和密度居我國北方港口第一位。201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港口連通性指數顯示,青島港列全球第八、中國第四。
2020年青島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億噸;集裝箱2200萬標箱。
自2015年起,青島海鐵聯運箱量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已連續六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一位。
2020年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中,青島排名全球第15位,較2019年的第17位提升兩個位次。
當然,“港強航弱”的發展短板也不容忽視。放眼全球,青島面向國際、支撐國家及區域競爭和影響力建設的現代港航服務功能不強。與倫敦、香港、上海等世界一流的國際航運中心相比,青島現代高端航運服務產業規模比重較低。
其中,倫敦的現代航運服務業占港航業比重超過80%,上海超過30%,青島只有5%。上海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當中排名全球第3位,青島排第15位,差距之一就是航運綜合服務。上海有20家航運經紀服務公司,青島一家沒有;上海有140家專門的船舶融資公司,青島僅有1家;上海有263家船舶管理公司,青島僅有26家。
數字對比,折射了青島與上海的差距,更反映了上海港航服務業發展的不俗實力。在這次公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上海港成為發揮國際樞紐海港作用的第一大港;“鞏固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表述更凸顯了上海的絕對領先地位。
直面現實,青島要揚長補短,學習借鑒上海經驗,借力攻勢加緊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揚長就是繼續優化完善港口基礎設施條件,補短就是大力加強航運服務業,重點是加大航運服務業的產業鏈招商力度,推動港口向貿易港、樞紐港轉型,提升現代航運服務水平。
03、乘勢而上,打開“開放青島”新大門
2018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青島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競爭力、發揮港口門戶城市優勢,省委要求青島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重要的就是發揮青島對外開放的引領作用。
面向“十四五”,開放仍然是青島最大的機遇和優勢,但開放的形勢和特征都較以往有所不同。
隨著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戰略疊加,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的特征更加明顯,青島必須更好發揮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雙節點”作用,加快利用國際資源向內輻射,利用國內資源向外輻射。
在國家謀劃的交通發展新藍圖中進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行列,無疑對青島構建大樞紐大通道,打造全球開放門戶建成山東更高水平開放發展的橋頭堡,成為國家縱深開放重要戰略支點和新發展格局關鍵樞紐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
為更好發揮“國際樞紐”作用,青島應乘勢而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加快互聯互通”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總體部署,構筑互聯互通開放大通道,讓對外開放能級更加突出。
藍圖已經謀劃。按照青島市“十四五”規劃《建議》,青島將統籌海陸空鐵“四港聯動”,構建以青島為核心節點的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推動形成內聯外通的開放網絡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與日韓等境外港口“多港聯動”,暢通中日韓“海上高速公路”,大力拓展黃河流域省外貨源,用好啟運港退稅政策,推動港口向樞紐港、貿易港轉型升級。
提升膠東國際機場全球門戶樞紐功能,新開或加密國內外客貨運航線,打造全國重要的國際中轉口岸。
暢通東西互濟陸海通道,壯大中歐班列青島集結中心,深化自貿試驗區海鐵聯運過境集拼試點,建設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多式聯運組織中心,打造成為全國面向全球買貨的重要上岸點。
深化國際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推進口岸通關物流服務全程電子化,構建泛亞泛歐多式聯運大通關機制。
項目建設是交通發展的生命線。按照全市“項目落地年”部署,今年,青島將迅速發起新一輪交通作戰攻勢,全面掀起項目建設的新高潮,重點抓好87個交通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256.8億元,其中公路項目42個、鐵路項目3個、港口項目9個、機場項目3個、樞紐項目30個。
在此基礎上,還要“站在未來看今天”,圍繞全市重大發展戰略、“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產業發展重點等,對標深圳、上海等先進城市,放大思維、放寬眼界,大膽謀劃、創意、包裝項目,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拿出更多硬招實招,引進、謀劃和儲備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項目,筑牢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堅實基礎。
按照青島市2021年交通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青島將基本建成“主城區與市內各區市40分鐘通勤、膠東經濟圈1.5小時通達、主要航空樞紐城市3小時覆蓋”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行業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新的征程已經開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者 |周建亮 編輯 |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