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成長最快的50家企業,它們有什么特質?
高科技高成長企業是新經濟的風向標,最真實地記錄著青島這座創業之城的變化。
9月15日,在海創匯第四屆全球創業創新生態峰會暨青島高科技高成長企業發展論壇上,50家青島企業入圍2020青島高科技高成長企業榜單。
這既是對優秀新經濟企業的一次搜索,更是對城市產業機會和競爭能力的盤點。
2019年度青島市高科技高成長企業50強
01
復合增長率驚人
相比當下火熱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概念,高科技高成長企業更強調技術含量和增長率。
50強企業中有47家是高新技術企業,分布在大數據與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工業互聯網、地理信息、高端智能裝備、物流裝備、工業機器人、航空裝備等領域。
例如,鼎實智能聚焦鉆/修井工業機器人生產制造,已成為行業先行者和領導者。科捷智能設備深耕智慧物流賽道,產品涵蓋自動化立體倉庫、搬運機器人、自動導引小車(AGV)等智能設備,是業內為數不多擁有智慧物流裝備最全的公司之一。
50強企業平均成立時間雖然只有4年到8年,但成長性驚人。
從營收來看,50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超過134億元,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為2.69億元,41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50%,其中太平洋科技、華晟智能、鼎實智能等3家企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00%。
從主營業務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布看,位于100%-500%區間的企業21家,500%以上的企業13家,勵圖高科、海納云科技、海永順科技等3家企業超過2000%。
02
超高研發投入強度
超高的研發投入強度或許可以解釋這些企業為什么有如此高的成長速度。
從50強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分布看,42家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而以歐盟統計標準,5%以上就屬于高研發強度,此類企業一般被認為具備充分的研發競爭力優勢。
帕特智能、華高物聯、智騰科技、容大高科、元啟工業5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0%,海信醫療、乘正科技、智匯方象3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更是超過30%,這一占比甚至遠遠超過作為超級科技公司的華為。
以海信醫療為例,每年將5%的利潤投入到醫療領域,圍繞計算機輔助系統、外科智能顯示、超聲等領域組建起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研發團隊。
乘正科技基于GIS和BIM技術,深耕數字建筑、智慧園區等垂直領域,研發投入強度位列第二。智匯方象聚焦云計算收銀系統研發與推廣,針對連鎖超市、便利店、商圈、農貿和餐飲等眾多業態提供專業的智慧門店解決方案,技術類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5%。
如果說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的必要條件,而專利則能衡量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
50強企業發明專利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領域。乾程科技、易來智能、中科紡織、億駿電器分別擁有發明專利95件、35件、24件和23件;松立控股、以薩數據擁有軟件著作權分別達到228項和87項。
03
創投風投助推
高科技高成長企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創投風投作為助推器。
一年來,青島以平臺思維促進人才、資本、技術、企業、園區、孵化器等要素互動,尤其是全球創投風投大會、萬名企業家資本市場培訓等一系列創意舉措和行動,讓企業家參與資本市場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
這個榜單就是明證:作為優質創新企業代表,50強企業更善于借助資本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根據企業歷輪融資公開信息整理,18家企業開展股權融資,占比36%。以易來智能為例,自2013年啟動股權融資,至今已完成六輪融資,先后吸引瑞勝資本、藍圖創投、光大控股等十余家知名投資機構注資。
資本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拿出真金白銀為這些企業賦能。海創匯先后投資雷神、全掌柜、云世紀,順豐控股通過投資科捷智能積極布局智慧物流領域,國有投資平臺青島華通科技入股建投數據……
04
大企業賦能
縱觀青島高科技高成長企業發展歷程,還可以看出大企業賦能的典型特征。
50強企業中,11家企業由海爾、軟控、海信投資孵化,這些企業綜合效益高于5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
海爾孵化投資出雷神科技、有屋科技、云裳物聯、全掌柜科技等8家企業。從賽道布局看,集中于智能終端、智能裝備、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表現出深耕海爾家電生態圈、傳承海爾小微創客文化兩大特征。海爾生態圈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水平為4.98億元,遠高于5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2.69億元。
軟控搭建多個行業級的綜合技術研發平臺,孵化投資的科捷智能和青軟創新2家企業,分別深耕智能裝備和教育培訓領域。
海信按照“技術孵化產業”路徑孵化出海信醫療,并使其成長為具有行業競爭力的醫用顯示、圖像處理、彩色超聲等醫療設備產品及智慧醫院系統解決方案商。
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是偶然。一個重新創業的城市,正在激發更多企業共同向前奔跑。
作者 |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