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逾百年!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向未來遠航
青島日報2020年3月27日5版
激蕩逾百年
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向未來遠航
一百多年前,青島從大港發端,港口與這座城市始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生共榮。一百多年后,青島正著眼未來,以國際郵輪母港區為依托,打造下一個百年歷史傳承的新地標,讓百年老港區煥發時代光彩。
從滄桑中走來
1891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1892年,青島近代第一座人工碼頭——青島棧橋開始興建。此外,在青島河入海口以南興建“衙門橋”碼頭。這兩座碼頭的興建,是青島建港的開端。
1901年,大港開工建設。后海以原大鮑島碼頭為基礎修筑的小港投入使用,帶來源源不斷的貨流與人流,被形容為“舳艫相屬,萬里連檣,風帆遮海”。
1904年3月,建成一號碼頭北岸5個泊位,并正式對外開放,這是青島大港最早宣布對外開放的碼頭。
1906年,膠州灣內大港二號、四號、五號(部分)碼頭先后建成,有6條港內專線鐵路和膠濟鐵路相通,并與山東及華北大片地域的鐵路、公路相連成網,青島港漸成規模,青島與周邊聯系日益密切。
1929年青島設特別市,青島港隨之發展壯大。1936年2月建成三號碼頭。
1945年至1949年,青島港共建6座碼頭,36個泊位,1949年吞吐量達到72萬噸。
躋身航運強港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港真正成為人民的港口。隨之修復擴建了戰亂中被破壞的碼頭,業務范圍、吞吐能力不斷擴大。
1973年青島港吞吐量達1000萬噸。
1974年開工建設八號碼頭。
1978年吞吐量達2002萬噸。
▲1968年,青島港煤炭專用碼頭,是青島自行設計、施工的中國第一座機械化煤炭碼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青島成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青島港被時代推到了開放的最前沿,進入全面快速發展時期。在對老港區進行改造的同時,青島港戰略重點逐步跨海西移。
1983年,我國第一座20萬噸級原油輸出碼頭——前灣一期工程開工,1990年國家“七五”期間重點工程——前灣一期工程兩個2萬噸級雜貨泊位簡易投產。
▲1991年12月21日,青島-美東核心班輪“香河”輪在八號碼頭47泊位舉行首航儀式。
進入新世紀后,青島吹響了“挺進西海岸”的號角,強力推進前灣新區建設,使青島港橫跨膠州灣,擺脫了老港區吞吐能力有限的束縛,為以后的重大布局調整和戰略發展夯實了根基。
2001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億噸,成為新崛起的國際億噸大港。
201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5億噸。
百年名港的嶄新航程
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的設計以三大動力、血脈連通為主要手段,塑造活力之星、未來之港。追溯歷史文脈、繼承文化精髓、留駐青島記憶;引爆爆點項目、吸引人流匯集、激活片區活力;延續激活熱度、帶動思想創新、保障長久發展。
▲郵輪母港夜景。
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將依托百年老港優質資源,集聚郵輪旅游、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四大產業,發展成為青島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元素集聚地,滋養青年人成長、發展、創業的新平臺,建設青島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的承載區、國際資源對接的思想策源地、中國郵輪旅游發展試驗區(青島)的核心區。
▲諾唯真喜悅號停靠青島郵輪母港。
規劃方案將郵輪母港區劃分為樂海坊、探海坊、尚海坊、通海坊、居海坊等五大片區,按照近、中、遠期進行更新改造,逐步完成大港港區全面轉型升級。
▲啟動區鳥瞰圖。
1.樂海坊(啟動區)為活力時尚主題板塊,規劃功能為創新文化消費、購物餐飲、商務辦公、旅游集散和郵輪配套服務設施,引領青島時尚創新產業,成為宜業宜游的聚集地。開發利用筒倉、倉庫等工業倉儲建筑,在留下歷史記憶的同時賦予新的內涵和功能。利用一號碼頭現有筒倉打造筒倉酒店、筒倉展覽中心;利用二號碼頭倉庫打造餐飲集市;在一號碼頭和二號碼頭之間陸域打造青島源文化中心綜合博覽館;在一號碼頭和二號碼頭之間海域利用高科技光影打造“青島之光”;結合地鐵2號線郵輪母港站及其周邊的大港新天地等項目建設商務辦公、旅游集散、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綜合體。
2.探海坊為海洋探索主題板塊,圍繞海洋總部經濟,培育新興海洋及離岸金融等產業,發展海洋經濟,規劃1處360-380米超高層標志性建筑。
3.尚海坊為郵輪高端服務板塊,規劃建設郵輪總部、國際學校等,打造高端國際郵輪旅游目的地,提高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服務水平。
4.通海坊為海洋創新融合板塊,規劃1處面向未來海洋發展的海洋科技主題展示館,完善國際郵輪旅游目的地的服務功能,優化青島海洋旅游體系。
5.居海坊為綜合配套宜居板塊,著眼宜居宜業宜游,營造良好創業工作生活環境。
同時,保留港區內現有鐵路專用線、碼頭岸線、驗潮站、膠澳海關等工業、歷史文化遺存,留住百年港口記憶。
(文字整理周曉峰王凱制圖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