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在校大學生可落戶!青島出臺十條措施引才
在校大學生可落戶!青島再發引才大招,“搶人大戰”能否扳回一城?
都說年輕人是城市的未來,因為人口結構更年輕的城市在發展競爭中具有更強的“續航力”。
為了吸引大學生來青、留青、回青創新創業,青島又發“大招”了!
3月17日,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召開新聞通氣會,打包推出10條舉措,給大學生發福利。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落戶條件的再次放寬——在青高校在校大學生、國內外高校專科及以上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可申請在青落戶。大學生在青落戶后,可享受本市購房政策,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人才公寓。
從本科生到專科生,再到在校大學生,這已經是青島自2018年以來連續第三年降低落戶門檻。
當老齡化率不斷攀升、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日益提升,一個城市和地區,能不能吸引到年輕人才,能不能吸引到龐大的勞動力人口,無疑變得至關重要。
這正是近年來搶人大戰層出不窮,從爭搶高學歷人才到爭搶勞動人口的主要原因所在。
杭州新增55.4萬人、深圳新增41.22萬、廣州新增40.15萬……隨著各大明星城市的“搶人大戰”不斷升級,中國的人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遷徙,各大城市在補齊人才短板、贏得未來先機的賽道上加足了馬力。
人口,關乎城市未來。除了不斷加碼的政策紅利,還要靠什么吸引人?邁入千萬人口大關的杭州、全國首屈一指的人口大省廣東,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青島打包10條舉措吸引大學生
雖然疫情的影響還在持續,各地的“搶人大戰”已經硝煙味十足——杭州余杭出臺防疫期間“人才十條”,對企業引才、大學生實習等給予獎勵補貼;上海虹橋啟動國際人才港項目,打造人才服務樞紐;深圳推出“戰疫人才貸”,單一企業或科研機構可獲得最高3000萬元的免抵押擔保貸款額度……
提出建設“青春之島”口號的青島,當然不甘人后。3月17日,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召開新聞通氣會,推出10條舉措吸引大學生來青、留青、回青創新創業。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將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畢業學年大學生:在青高校在校大學生(含畢業學年),可申請在所在院校的學生集體戶落戶;本市以外(含國、境外)高校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可依次選擇在本人合法固定住所、親屬(指父母、配偶)家庭戶和市人才集體戶落戶。大學生在青落戶后,可享受本市購房政策,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人才公寓。
此外,10條措施將此前出臺的政策打包,今年繼續給大學生發福利——
比如,繼續發放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按照本科畢業生500元/月,碩士研究生最高1200元/月,博士研究生最高1500元/月的補貼標準,給予最長不超過36個月的住房補貼;
在青島初次就業創業,并購買首套商品住房的,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15萬元、碩士研究生每人10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安家費;
發放高校畢業生小微企業就業補貼、青年見習補貼、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創業補貼。
……
這些政策的推出,自然吸引了不少用腳投票的高校畢業生。
“因為疫情影響,多家意向企業的面試都延后了,參加的一些網絡招聘也暫時沒有確定的消息,我現在還沒拿到特別中意的offer。但是如果可以先把戶口落到學校集體戶,我會考慮繼續在青島尋覓心儀的工作。”青島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小趙說。在他看來,住房補貼也是他關注的一項政策,但相比較而言,青島宜居的環境、更多的就業機會和上升空間是他最看重的,也是他選擇留在青島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青島為了吸引青年人才下了不少功夫:畢業生落戶青島的“秒批”,住房補貼政策擴大到本科生,落實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費等等。政策與環境最終影響了“用腳投票”的大學生,2019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5.24萬人,留青率達到48.6%,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
去年年底,青島市統計局對駐青10所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就業意向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9.84%的畢業大學生愿意留青工作,比上年提升4.44個百分點。分地域看,89.2%的本市學生、59.56%的省內學生、40.87%的外省學生選擇愿意留青工作,其中外省學生選擇愿意留青工作上升6.78個百分點,有較大幅度上升。
青島對青年人才的渴求從未如此強烈。與此同時,在人口加速自主流動和全國性的搶人大戰的大背景下,人口釋放的紅利引得城市們紛紛出招。吸引外來人口落戶成為最直接有效的辦法。無論是處在人口規模頂端的重慶、天津等傳統人口大市,還是杭州、西安等新一線城市,都不遺余力地推出新舉措,吸引更多人才落戶,吸納更多勞動力人口加入。
不能再等了
日前,部分省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出爐。作為2019年綜合成績單,人口這道考題十分引人關注。
目前誰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不是傳統人口大省山東、河南、四川,也非經濟重鎮江蘇、浙江,答案是廣東。
廣東人口吸引力有多強?根據近日廣東發布的數據,2019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5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萬人,相比5年前增加近800萬人。
廣東新增人口,不僅遠遠超過山東、河南、四川等傳統人口大省,也超過江浙滬三省市總和,人口吸引力全國首屈一指。
不過,如果排除常住人口增量中自然增長的部分,大規模人口凈流入排名第一的卻并非廣東,而是浙江。
2019浙江凈流入人口84.1萬,比廣東還多1.5萬。這是浙江凈流入人口多年來首次超過廣東。
從2015到2019年,浙江每年凈流入的人口增量都在大幅增長。從2015年3.3萬人,發展到2018年49萬人,再到2019年,以72%的增長達到84.1萬人。
浙江雙核的杭州和寧波在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吸引外地人口涌入。其中,杭州市的常住人口總量為1036萬人,比上年增加55.4萬人,正式邁入千萬人口俱樂部。寧波市2019年常住人口數達854.2萬,比上年末增加34萬人。
反觀山東。山東2019年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末常住人口10070.21萬人,比上年僅增加23萬。再看山東雙核濟南和青島,2018年濟南新增13萬人,青島新增10萬人。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資源大省、文化大省,山東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毋庸諱言,相比較廣東、浙江等省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山東并沒有把人口優勢很好地利用起來,轉化為發展紅利。不僅如此,山東還把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人才拱手讓人,人才流失情況堪憂。
著急的山東必須做出改變。
3月3日,山東省發布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濟南、青島中心城區盡快放開落戶限制”。
此次山東“點名”要求青島和濟南放開中心城區落戶限制,有一個省級規劃背景——《山東省人口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濟南、青島兩市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均達到500萬人以上,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2018年末青島全市常住總人口939.48萬人,增長1.1%。其中,市區常住人口635.25萬人,增長1.6%。
官方雖未公布城區人口數量,但一般來講,城區人口的劃定范圍比市區范圍更小,對應的人口數量也會更少。也就是說,城區人口500萬的特大城市標準,青島或許才剛剛“壓線”。
如何沖線?山東此前出臺的實施意見也給出濟青兩城的施策方向,包括: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確保有意愿的未落戶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等。
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山東省常住和戶籍人口“雙過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國第二,城鎮化率逐年提高。
常住與戶籍人口雙雙跨入“億時代”,無疑為山東從人口大省轉變為人才強省提供了新的底氣與機遇。
新舊動能轉換綜試區、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疊加發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明確要“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多個國家戰略加持之下,如果拿出實質性的動作和舉措,山東依然有希望摘掉“人口輸出大省”的帽子,形成人口流動的“鯰魚效應”。
究竟靠什么吸引人?
人口規模是衡量一座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尤其是主城區人口,更體現出一座城市的規模,反映城市集聚和輻射帶動周邊的能力。
近年來,放開城市落戶限制早已不是新鮮詞,而成為了各大城市發展路上的高頻詞。
青島,作為全國沿海開放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日臻完善,對高端人才和外來人口的引才政策也層出不窮,這座創新、活力、宜居的城市,已經逐漸成為流動人口落戶的理想目的地,對“放開落戶限制”,青島并不陌生。
2015年,青島首次突破學歷、職稱等條件,實施積分落戶,成為繼廣州、深圳之后第三個實施積分落戶制度的副省級城市,截至2018年,已有8544人通過積分落戶在青島安了家。
2018年開始,青島對積分落戶人員取消了學歷要求,居住證和社保年限由3年減為1年,進一步降低積分落戶門檻,擴大覆蓋人群。取消緊缺工種、投資納稅、違法失信等3項指標,增加居住情況指標項,并提高參保情況分值,優先解決穩定居住、穩定就業人員落戶。
人才落戶方面,2018年4月,青島出臺人才落戶新政,首次提出45周歲以下,具有全日制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的人員可以“先落戶后就業”;2019年6月,這一落戶門檻放寬到40周歲以下,具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專科學歷的人員;而在剛剛出臺的新政中,在青高校在校大學生、國內外高校專科及以上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都可以申請在青落戶。
相比杭州、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青島的落戶門檻算低的,人才政策力度也不落于下風,為什么對人口的吸引力不及這些城市?
就說剛剛邁入千萬人口大關的杭州,除了G20峰會效應外,杭州人口的爆發式增長,更大程度上可能要歸功于財富的流動和產業的發展。比如阿里巴巴上市后帶來的平臺經濟增長。阿里已經在杭州搭建了一個非常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平臺,為創新創業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條件。這也使得大量已經在阿里巴巴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出來創業,以期實現另一個財富神話。
廣東人口增長勢頭之強勁,首要原因在于廣東經濟的強勢崛起。除了經濟強勢發展之外,珠三角“世界工廠”的崛起,也為人口流入提供強大支撐。在上世紀80年代初,珠三角走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之路,電子、玩具、紡織、服裝等代工廠遍布各地,涵養了大量就業人口。面對全球經濟新格局,從2007年開始,廣東就率先走上“騰籠換鳥”之路,至今形成了以電子制造、先進裝備制造、汽車制造為主的高新產業體系。
既有強勁的經濟產業底氣,又有不錯的人口生育基本面,外來年輕人口不斷涌入,這正是未來10年乃至20年廣東經濟的強勁支撐。
所以,人們最終是否愿意留下來,成為一城市的“造血干細胞”,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砸錢補貼、落戶優惠這些政策關懷,更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一個溫馨宜居、關懷備至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什么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基于城市的地源優勢、人文優勢、產業優勢基礎上形成的組織優勢、管理優勢、服務優勢、創新優勢才是。這些優勢最終會在城市的良性運轉中融合為城市的品牌個性,成為吸引并留住資本與人才的魅力之源。
作者|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