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機,莫怕行路難。2020青島經濟再答卷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2020庚子開年,出人意料的“行路難”。一場突然爆發的疫情,不僅打亂了2020年的工作節奏、造成了全國的“急剎車”,更讓許多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發展問題,在全社會、全產業鏈的“停擺”壓力下顯露真身,就像是期末大考突然提前,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現在潮正在退,主營業務、現金流的重要性呈現在所有企業面前,產業結構、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呈現在所有城市面前。對于城市來說,抗風險能力怎么樣,要看過去積累下的“身體素質”夠不夠強,具體到青島,確實有一些讓人不太安心的因素: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原本就疊加,現在還得再加上疫情帶來的消極影響,無論怎么看2020年的經濟形勢都充滿挑戰;
舊動能已去、新動能未成,導致青島的第二產業引擎推力不足,影響著青島的整體經濟數據;
作為重要的開放城市,疫情對外貿進出口的影響難以準確判斷,為2020年又增添了一點變量。
但更不容忽視的是,對于青島來說,2019年是城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里取得的一系列不平凡成績,有力對沖了2020年開局的風險:
國家戰略放大著青島的開放優勢,疫情期間的一系列視頻簽約,展現著“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的生命力;
抗擊疫情展現出的高效率和執行力,是青島社會治理水平的體現,社會治理水平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種企業扶持政策的及時出臺、確保防控下的“強力”復工,展示了青島對于經濟的敏銳操盤能力,企業家到底是不是自己人,危難之中見分曉。
尤其是實體經濟發達的省份、城市,在這次抗擊疫情中展現出來的強大抗風險能力,無疑將重塑市場對于實體經濟的信心、加速脫虛向實的進程,而這正是制造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的青島優勢所在。
危機重重,但也機遇重重,這不是對青島的盲目樂觀,而是基于青島在投資、外貿、消費、結構轉型等一系列成績聚合而成的發展趨勢。青島市統計局2月17日發布的全市經濟數據提供了研判青島經濟大盤的更多坐標,雖然開年發展勢頭受疫情影響稍有停滯,但前進方向明確、動能依舊強勁。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事關經濟工作的全鏈條,也是青島經濟最大的信心。從最新發布的官方數據來看,青島2019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1.6%,增速創近七年新高,列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從單季度的投資增長率來看,一季度6.3%、上半年7.5%到前三季度15.3%,全年增長21.6%,不難看出,面對2019年下行壓力大的經濟環境,投資一度低迷的青島,最終卻帶來了21.6%的強勢增長。
比增速更值得關注的是結構。從青島投資結構中看,投資增長落在了實實在在的項目支撐上,2019年青島在建投資項目5649個,是上年項目總量的1.5倍;其中,新開工項目3101個,是上年新開工項目總量的1.9倍;計劃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類項目1622個,比上年增加453個。
在強勁的投資拉動下,青島的數字科技、現代金融、海洋科技等新產業加速布局,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平臺型企業落子青島,光大理財、意才基金、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等重點項目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新資本、新技術正在青島落地生根,孕育著青島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塑造著青島這座城市未來的競爭力。
量質齊升的外貿進出口,也體現著青島高質量開放的新動能。2019年青島外貿進出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全省外貿龍頭地位:
貨物進出口5925.6億元,增長11.2%,比上年提升5.5個百分點,增速高于全省5.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7.8個百分點,超全國四個直轄市,列五個計劃單列市之首;進出口總值占全省29%,對全省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到54.1%。其中,出口3411.9億元,增長7.4%;進口2513.7億元,增長16.9%。
雖然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青島無論是在腹地的經濟體量上,還是在外貿企業的做大做強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國家戰略疊加下的青島,在“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大坐標下,開放的優勢正轉化為外貿上的成績數據。
2019青島加工貿易進出口1168.5億元,下降3.7%;與之相對的,保稅物流進出口948.2億元,增長24.4%;跨境電商實現進出口484.32億元,增長41.4%;一般貿易進出口超3734億元,增長12.2%,占比達63%,更高附加值的外貿業態成為重要的拉動力量。
同時,青島的橋梁作用與平臺優勢也在外貿中被最大化,2019年,青島自巴西和歐盟進口分別大幅增長45.2%和45.6%,對東盟出口大幅增長40.2%,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30%,占全市外貿總值的26.4%;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進出口增長16.1%。新興市場的拉動抵消了中美貿易戰影響,保證了青島外貿的增長態勢。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青島的外貿卻逆勢上揚,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的站位下,持續優化的外貿結構和不斷豐富的市場層次,正為青島的外貿帶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青島的平臺效應、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與前行,最終關系到的,是每一個人的“錢袋子”。2019年,青島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52元,增長8.2%,高于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7元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其中,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501元,增長8.0%。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全體居民人均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28.2%、9.0%和6.6%,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0.3、0.3和0.1個百分點。全體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同比增長12.9%,增速列八類消費支出首位。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是因為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轉化,只有根據城市基礎提早布局新興產業、產業結構層次上去了,城市發展的上限才能提高,才能在城市競賽中搶跑;而消費結構的優化,也正是因為在這個更新的過程中,城市氣質正發生著變化。
不過也得看到,青島的恩格爾系數與省內的濟南相比還是有差距,根據2018年數據,青島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28.3%,而濟南僅為23.5%,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濟南的消費拉動力要大于青島,這需要青島繼續發力產業布局、提高居民收入,市民“錢袋子”更鼓,消費的拉動力才更強。
2020年,各地GDP也將由全國統一核算,核算指標也更加細化,由原來的24項指標增加到100項指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在經濟普查后有所增減;過去沒什么存在感的小微企業、研發投入等,對GDP的影響將更大;服務業的統計也將更加細化完善。總之,GDP對城市經濟的考量將更加全面、更加注重經濟生態,靠各種手段“硬拉”GDP不再現實,更考驗城市經濟的真功夫而不是賬本功夫。
而青島的“三架馬車”都有結構優化的利好面,這是代表著高質量發展路徑的長期利好。如果把青島比作一只股票,現在正是“反彈”上升曲線的起點。
雖然與南方先進城市相比,青島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距,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有“短板”需要去克服,但是寧要一分新動能、不要十分舊動能的青島擠水分、去雜質,已經“浴火”,正在“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