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時間:2011-12-29來源:青島健康醫療頻道
正常心臟以一定的頻率產生有規律的收縮.其收縮的沖動起源于竇房結,并以一定的傳導速度和順序下傳到心房、結間束、房室交界(房室結)、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最后經浦肯野纖維網傳導至心室引起心肌興奮和收縮。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心律親亂和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于表示節律的失常.而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異常,又包括頻率異常,故更為猴確恰當。
心律失常是常見的臨床綜合征,診斷主要依靠心電圖檢查。正常心臟激動起源于竇房結,成人以60—100/min的頻率,沿正常的心臟傳導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內,先后激動心房和心室。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激動的頻率、節律、起搏部位、傳導與激動順序的異常。
心律失常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心律失常的發生與情志大調,心氣不足.心血虛少.心陽不振,心脈疾阻等因素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動不安,脈結代。歷代醫家亦多有論述,如《證泊匯補“晾悸怔仲》中說:“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b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郵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有停飲水氣乘心者,則胸中撓撓有聲,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故筑筑跳動,使人有快快之狀,其肪偏弦。”“有陽氣內廢,心下率豁,狀如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有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疲,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虛大大力者足也。”
《景岳全書一隊仲驚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此證唯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于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于胸熄,在下則振動于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心悸的形成,常與心血不足、心虛膽怯、心陽虛弱、水飲內停、流血阻絡等因素有關。大怒則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于廠,火旺于上,驚悸則發;怒則傷肝.肝郁犯胃,痰火互相,‘亡擾心神,亦可發生心悸;心血不足,不養心神,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低下,則血不養心,則悸動不安;陰虛者火旺,火旺則內擾心神而悸動不安;心陽不振,不能溫養心脈.則心悸不安;脾津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則心悸時發;心陽不振,血脈運行不暢,心脈痹阻,則心悸怔仲。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