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12月8日訊(記者 曲妍妮)自2015年首條地鐵線路開通試運營以來,青島地鐵在市民公共出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了線路持續增加,越來越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務也讓市民共同見證了城市地鐵發展的成果。
隨著“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的正式發布,城市軌道交通正快速邁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時代。瞄準高質量發展,青島地鐵將如何布局智慧城軌發展?我們對青島地鐵集團運營分公司技術新線部經理張耀進行了專訪,一起來了解青島地鐵的“智慧+”發展路徑。
記者:張經理,請簡單介紹一下目前青島地鐵線網發展情況。
張耀:目前,青島地鐵已開通運營4條線路(2、3、11、13)。
截至2020年10月,青島地鐵安全運送旅客超過5億人次,最高日客運量84.88萬人次,地鐵客運量占城市公共交通比例達16%,成為助推城市發展的強力引擎。
記者:北京、廣州等地都在積極部署智慧城軌發展,“智慧城軌”無疑是當前的一大熱詞,您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智慧城軌的內涵嗎?
張耀: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智慧城軌就是以智慧化技術創新為手段,以數據為基礎,全面感知、深度互聯,融合乘客、設施、設備、環境等實體信息,實現地鐵建設、運營、管理、服務等產業結構再造升級,這是國家層面將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納入“新基建”范疇的內涵所在。智慧城軌不是片面的新技術應用,一定是以新技術為基礎,推動生產力提升,引導生產關系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管理。
記者:青島地鐵在智慧城軌建設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張耀:青島地鐵智能運維已被納入青島市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工作。我們積極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省市關于新基建、智能交通等相關文件要求,頂層規劃,分布實施。
規劃層面,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2020年6月完成《青島地鐵智能運維專項規劃》,充分結合交通強國政策要求、行業智慧城軌技術指引及青島地鐵發展戰略與痛點,以“科學、合理、適用”為原則進行編制,形成了“1135N”(1個統一平臺、1個線網級管控系統、3類維保業務系統、5大專業運維系統、N項智能設備)的發展藍圖。二是今年正在開展《城軌云及智慧地鐵頂層設計規劃》,實現在功能、業務、管理和資源融合基礎上的智慧地鐵業務總體規劃,指導集團級和線路級系統的建設。
實施層面:一是全力推進6號線智慧地鐵示范線設計與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智慧建設、智慧運行、智慧維保,具備狀態感知、分析診斷、智能決策、精準執行和自主學習五大智慧功能。二是按照“成熟先上、個別試點”的原則,確定了車輛、供電、信號、站臺門、電扶梯、智慧安檢、車場生產管理系統、大數據中心及AFC系統多線路中心等先期建設項目,計劃在線網推廣。三是陸續開展了多專業、多領域的智能化科研試點,像車輛軌旁綜合檢測系統、線路智能巡檢機器人、智慧安檢、智能服務機器人等,不斷總結試點效果,形成建設標準,實現以點帶面的發展。
6號線地鐵
記者:智慧城軌對市民來講,未來將帶來哪些不一樣的體驗?
張耀:城軌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項惠民工程,青島地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實“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圍繞運營為乘客的發展主線,開展智慧城軌的研究與建設。
一是安全性提升,如智慧安檢、設備設施運行狀況在線監測,可準確發現可疑人員、物品,及時發現、處置設備故障隱患,保證乘客出行安全;二是便捷性提升,如人臉識別技術、智慧引導技術、列車到站時間預測等,可提升乘客進站乘車效率;三是舒適性提升,如車站客流監測、車廂擁擠度監測,可提醒乘客提前選擇非擁擠區域乘降,減少擁擠體驗,溫濕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可提高乘客乘車體驗。
智慧安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