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找到工作人員,放下一個包裹就匆忙離開,等到大家反應過來,老人的背影已經消失。工作人員打開包裹,才發現里面有兩萬元錢,還有一張紙條:“請幫我捐給一線的戰士,謝謝他們。”無名的老人,沉甸甸的捐款,動人的場景,這樣的畫面,真的讓人淚目。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都出現了民眾自發捐款捐物的感人事跡。在眾多捐助模式中,也出現了一種比較典型的類型:老人捐款。據記者站公號不完整統計,十幾天來,很多地方都出現了老人捐款的新聞,并且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態勢。梳理一下會發現,這些新聞都有類似的幾個特點:1,捐款者都是年齡很大的老人,生活條件都不好,甚至還有殘疾人;4,所捐錢數有越來越大額的趨勢,從一萬,兩萬,五萬,十萬,現在最多的已經到了20萬;5,工作人員往往聯系不到本人,或者就是本人不聽勸阻,執意捐款。而檢索新聞內容還可以發現,這些捐款大概會有幾個去向:捐給慈善總會,或者存入當地政府財政非稅專戶,用于抗擊疫情。這些老人把僅有的積蓄都拿出來,心存大愛,讓人非常動容,媒體也有充分的理由來報道這樣的人物和事情。另一方面,新聞報道在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今天,有微博大V就發出了倡議,“請募捐機構停止收取普通老人一生積蓄!尤其是孤寡老人,更尤其那些拾荒為生的老人!他們的錢一分都不能要。”不少網友也發出倡議:請媒體不要再宣傳老人捐款了。網友的態度很明確:老人都是看到了一線的報道之后,完全出于善良的本能來捐款,并沒有為自己考慮太多,而他們捐出來的都是畢生積蓄,都是養老錢,這等于把自己放到了一個沒有退路的境地。一旦自己發生了緊急情況,可能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很多網友一方面呼吁媒體不要再宣傳老人捐款了,一方面也希望有關單位能考慮到老人的實際情況,不要收取老人的捐款,或者只收取一部分作為心意。畢竟,這些老人的生活保障,同樣重要。誰都不希望在收到一份捐款之后,身邊又多一個生活無著的老人,這份責任,誰能背負?中國婦女報微博也就這個話題發布了調查,絕大多數網友都認為不該要老人的捐款。對于媒體來說,報道感人事跡是分內工作,這一點無可指責。但是對于老人這個群體,如何讓他們在理解疫情、了解一線故事、做好自我防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做好自我保障,而不是不顧一切地拿出所有身家,給自己晚年帶來隱患,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這件事里,包括老人、媒體、相關單位,所有人都是好心,但是好心有時候也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像上圖這種“豪捐”的鼓勵性提法,實在是值得商榷。老人捐款的新聞,真的就別報了。還應該勸勸老人們,自己的晚年同樣重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是體現媒體報道人文關的懷題中應有之義。畢竟,相對于那些捐款的老人,那些連口罩都不肯戴的老人,更應該受到媒體的引導和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平顺县|
清新县|
嘉禾县|
玛沁县|
翁源县|
临颍县|
南溪县|
抚松县|
两当县|
六盘水市|
伊吾县|
万宁市|
内黄县|
石渠县|
富裕县|
榆林市|
湟中县|
大悟县|
桐城市|
土默特左旗|
丰顺县|
八宿县|
法库县|
许昌县|
婺源县|
泸西县|
碌曲县|
石河子市|
邢台市|
石家庄市|
台州市|
六枝特区|
黑龙江省|
嘉兴市|
大庆市|
奈曼旗|
随州市|
鄂温|
隆昌县|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