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3月7日訊 (記者 李倍)千畝鹽堿變良田!城陽上馬街道桃源河畔1000畝鹽堿地經過智慧化農業改良升級,培育出的耐鹽堿水稻畝產量達261.39公斤。其中,實驗田“保姆式”監測培育出的耐鹽堿水稻,畝產則高達600公斤,全面開啟智慧農業4.0時代。
今天,全市重點大項目巡禮走近城陽上馬街道智慧農業產業項目。據了解,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一期規劃體量10萬平方米,將于今年主體竣工。依靠智慧農業改良技術收獲的耐鹽堿水稻不僅畝產量高,其營養價值也相當豐富。
改良基地水稻產量高 口感優于大田作物
桃源河是上馬人的母親河,曾經這里河水沿岸土壤肥沃,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然而由于河流接近入海口,常年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堿化嚴重。多年來,改良鹽堿地讓城陽區上馬街道一路探索,最終與袁隆平團隊、青島濱海稻作改良鹽堿地研究院合作攻克這一區域難題,并以此為基礎,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項目,改良更多的鹽堿地及重金屬污染土地。
2018年,城陽區上馬街道做出1000畝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種植并收獲的耐鹽堿水稻畝產量261.39公斤,“保姆式”全方位監測試驗田,收獲水稻畝產達600公斤。而據城陽區上馬街道黨工委宣統委員陳超介紹,以小麥和玉米的產量計算,普通農田單季的畝產大約在250公斤左右。
實現了鹽堿地變良田,農作物產量提升,其口感如何呢?青島東域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所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吳占勇表示,鹽堿地由于此前沒有種植過糧食作物,因此沒有農藥及化肥殘留,所以種出的耐鹽堿水稻在營養價值上要優于傳統大田種植作物。而口感方面,部分耐鹽堿水稻品種也要好于大田作物。
土地數字化改良 耐鹽堿水稻營養價值高
據了解,中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涂和15億畝內陸鹽堿地,其中有3億畝可以進行改造利用,而多年來,改良鹽堿地是中國人一直進行的探索,將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運用“土壤四維改良法”技術體系于2018年在全國五大典型鹽堿地區做了示范推廣,并在迪拜的沙漠里種出了水稻。
“土壤四維改良法”是整合了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抗逆性水稻這四大要素的鹽堿地改良綜合技術方案。其中的要素物聯網系統讓土壤改良全面進階智慧化、數字化,將土壤中的有害成分逐一排除,此外,土地數字化則給每塊土地插上傳感器,將傳統的“用肉眼看”改為“數字化監測”。
據吳占勇介紹,“土壤四維改良法”較傳統的土地改良方法,其優勢在于改良時間短,改良過后的土地當年即可種植作物。且不容易讓土地反鹽堿,達到徹底根治土地鹽堿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四維改良法”將改良土地高ph值,且沒有重金屬殘留,種出的作物營養價值更高。“岳普湖基地收獲的大米經檢測后,硒的含量為70mg/100g,已經達到了‘富硒’的標準?!眳钦加抡f。
產業園一期規劃10萬平 今年將主體竣工
據了解,目前上馬街道致力于推行智慧農業的發展。下一步將構建集土地改良、農業智能裝備制造、創新平臺和產業聚集的產業鏈模式,打造智慧農業產業總部基地、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鄉村振興發展示范基地。并圍繞智慧農業,著力培育土地數字化改造產業、培育智慧農業增值服務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及培育國際互通產業,全面開啟智慧農業4.0時代。
此外,城陽區在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協調和推動青島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達成了建設華為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的合作意向,這是華為在全球布局的第37個全球聯合創新中心,也是唯一的智慧農業聯合創新中心,
而據訪談中介紹,上馬街道的智慧農業產業園一期規劃體量10萬平方米,將容納銷售和研發企業100多家,產業園將于今年主體竣工,硬件建設和企業引進有望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