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9月14日訊 全省優秀劇目展演,青島“第一書記”率先亮相。昨晚,由山東省文化廳主辦的第十一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在山東省會大劇院啟幕。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演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作為開幕演出,在開幕儀式后,向評委專家、觀眾展示了現實題材民族喜歌劇的魅力。這也是該劇在中國歌劇節、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之后,再度登上高規格藝術舞臺展演競評。
24臺優秀劇目評比展演
山東文化藝術節是代表我省最高水平的大型文化藝術盛會,自1987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十屆。本屆山東文化藝術節設有舞臺藝術展演、美術展覽展示、群眾文化活動、非遺展陳互動等多個主題的二十余項活動。其中新創作優秀劇目評比展演是歷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的保留項目。本屆展演共有參評劇目24臺,來自5個省直院團、2所藝術高校和全省13個市,涉及歌劇、舞劇、話劇、兒童劇以及京劇、呂劇、山東梆子、柳琴戲等10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了全省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的新成果、新人才、新風貌,代表了山東舞臺藝術發展的新高度。
《馬向陽下鄉記》此次入選新創作優秀劇目評比展演,并作為藝術節開幕演出率先亮相,成為24臺參評劇目“打頭陣”的重頭戲。《馬向陽下鄉記》講述了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扶貧濟困的感人故事。該劇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團長黃定山擔任總導演,戲劇導演、劇作家代路,編劇廉海平擔任編劇,音樂制作人、軍旅作曲家臧云飛擔任作曲、青年作曲任安擔任編曲、青年指揮家黃炎佳擔任指揮,王傳亮、丁曉君、張海慶等優秀青年演員領銜主演。
“第一書記”感動省城
四個農村大嫂“雞毛蒜皮”的生活細節逗樂了觀眾,大槐樹下馬向陽與老祖奶的交心之談感動了觀眾。昨晚,《馬向陽下鄉記》在省會大劇院上演,現場的笑聲與掌聲是觀眾對于該劇給出的直接認可。“劇本寫得好,導演導得好,舞美做得好,演員演得好,唱功唱得好,值得學習……““一棵大槐樹,記住鄉愁,記住村魂。一個好干部,積聚能量,凝聚人心”……在濟南文藝界朋友圈里,《馬向陽下鄉記》也收獲了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第一書記”以藝術魅力打動了觀眾。
“這部戲有獨特的藝術風貌,使得觀眾都喜歡看。”黃定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更看重的是觀眾的反應,“觀眾的口碑是對這部戲最大的考驗,所以我總是非常關心觀眾的掌聲和笑聲,這對我們既是鼓勵,也是支持我們繼續前行的、越走越高的動力。”“現場表演的反饋非常好。觀眾該有的觀影喜悅,那種開心、效果都出來了。”黃定山在演出期間換了幾個位置看觀眾的現場反應,結果都是“非常好”。“《馬向陽》是從青島、從山東走出去,它為什么會有底氣?恰恰因為它先接受了本地觀眾的檢驗,有了這樣的底氣,它才在南京的歌劇節、在全國的優秀民族歌劇展演中能夠有充滿自信的展現。”黃定山認為這次山東藝術節上,《馬向陽下鄉記》應該是精彩的。
《馬向陽》為中國歌劇貢獻力量
文化部2017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山東省舞臺藝術重點選題創作作品扶持項目、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滾動扶持劇目之一(共三部)……《馬向陽下鄉記》以豐富的題材內涵和對鄉村故事的演繹,圍繞中央文化扶貧、精準扶貧的時代主旋律,深化了“中國故事”的多元結構,充實了當代農村的形象。自2017年8月30日青島大劇院首演以來,該劇成功上演了40多場,不僅在全國歌劇藝術最高舞臺展示了民族歌劇風采,更是在下鄉扶貧演出的一線獲得了“第一書記”和村民們的喜愛。
“我們敢碰觸現實題材的民族歌劇,是非常有膽識的。”青島演藝集團黃港董事長表示,“在文藝界,歌劇是皇冠中的鉆石,是難度非常大、要求非常高的劇種,應該說我們能夠完成《馬向陽下鄉記》是碰上了一個好時代,碰上了一個好團隊。”《馬向陽下鄉記》也是青島首部參加山東藝術節評比展演的歌劇,“我由衷地希望,《馬向陽》能夠在這次藝術節展演當中,取得頭彩,為青島、為山東、為中國的歌劇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