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8月24日訊(通訊員 楊堯)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超越。今年以來,即墨區移風店鎮以黨建為引領,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生態宜居、文化內涵的美麗鄉村,堅實地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黨建添活力,豐富鄉村生活
“每天吃完晚飯,俺們都會去村頭的廣場轉轉,現在孩子也放假了,這里更熱鬧了。”李家莊村的黃大姐說道。黃大姐所在的移風店鎮李家莊村位于大沽河畔,兩岸郁郁蔥蔥,2017年被評為“即墨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今年又是“青島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村。近年來,移風店鎮在李家莊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大力實施“陣地建設”,先后投資1630萬元建設了黨建文化廣場、黨建文化一條街等亮點工程,讓群眾了解基層黨建工作,讓黨群貼近群眾。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李家莊村注重與基層黨建相結合,系統打造了黨建文化廣場、黨建文化一條街等景觀景點;在沽河文化熏陶下,李家莊村以民俗文化展廳為載體,傳承沽河文化,努力打造生活美、生態美、城鄉美、產業美、風尚美的沽河水鄉。
黨建顯魅力,提升鄉村品味
“‘鐵徐家,銅傅家,莫斯科在朱家’,在抗戰時期,移風人民以頑強的斗爭精神,在美麗的大沽河東岸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今年清明節,移風店鎮的機關干部集體瞻仰中共即墨縣委紀念館。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通過緬懷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進一步激發起大家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這一連串的順口溜廣為流傳,如今,移風店鎮的豐富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一睹芳容”。今年來,移風店鎮組織深入挖掘本非文化底蘊,整合移風傳統文化,組織各項活動向黨建靠攏,打造以中共即墨縣委紀念館為主體的紅色文化、七級雙塔廟會為主體的民俗文化、大歐鳥籠鄉村記憶館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等3個文化示范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講好移風故事,提升鄉村品質。
黨建增動力,激發鄉村潛力
“大棚在春天的時候就對外開放采摘,很多市民會選擇自駕游前來體驗農場生活。”移風店鎮貿潤蔬菜瓜果合作社吳經理說道,“到了夏天,我們的甜杏、油桃等大面積上市以后還會批發出售,同時我們還會幫助其他農戶提供銷售渠道,提高銷量,共同致富。”
據悉,配合沽河沿線的古槐林、千畝板栗林等自然風光,移風店鎮已經發展了十幾個農業休閑觀光園,親近自然、樂享農耕,移風店鎮將借勢加力,各村支部也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蘊,繼續打造具有農耕特色的休閑游、民俗游、生態游,以“黨建+產業”模式帶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