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誕生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到自主研發我國第一臺關鍵主機,再到數字經濟時代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孫丕恕的名字始終與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改革開放40年來,這位從大學畢業就投身中國IT行業的企業家,憑借著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與永不服輸的奮斗精神,帶出了浪潮這家歷經產業迭代而不斷做大做強的科技“常青樹”。
“電視劇《三八線》,你們看過沒有?”
看準路、帶頭干,談到企業家精神,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就這六個字”。
他進一步解釋說,路是戰略,首先路得對,路不對、戰略不對,一切無從談起。“企業家作為企業的帶頭人,要領著大家拼命干。你拼命干,大家就不會懈怠。你不拼命干,你想偷懶,大家也想偷懶”。
“電視劇《三八線》,你們看過沒有?”孫丕恕說,最近他看完了這部戰爭史詩劇,很有感觸。“一個連的戰士,100來個人‘折騰’,怎么形成組織,一個組織自己班組長怎么一塊往前推進,就能把事情執行下去。”孫丕恕說,在企業也是如此,不僅僅負責人要厲害,要帶著干,基層確實發自內心想干,這個勁兒有了,這個企業才行,要讓員工認可企業負責人的價值觀和工作決定。
孫丕恕說,浪潮今天正在逐漸成為“云+數據”新型互聯網企業。“我們要走自己的路,有借鑒,也有創新”。圍繞著正確的路,要不停實踐,要思考怎么變成“云+數”的平臺生態型企業。
“來了這么多媒體朋友,你們有什么想聊的,直接跟我說就行。我本身是做技術出身,我最有名的是做技術的時候”,孫丕恕打開了話匣子。
21歲的篤定與企業“救命錢”
1962年,孫丕恕出生于青島農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9年,他參加了全省數理化競賽化學組的比賽。“在比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后,我覺得化學太簡單了,不是高科技,電子行業才夠復雜。”于是,孫丕恕報考了山東大學電子學專業。
“1983年畢業后,我就來到了浪潮。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推動了IT行業的發展,我也很慶幸從事了IT行業。”孫丕恕自豪地說。
改革開放之初,對于電子學出身的孫丕恕來說,出國深造意味著更成熟的專業環境和更有保障的發展前景。但在他看來,在國內同樣能干好。
然而,那個時候的浪潮,還是一家從事計算計算機外部設備、民用電子儀表等研發生產的企業,當時是僅有400多人的小廠,由于產品滯銷,當年就虧損52.4萬元,已經連續虧損5年。當時的山東省電子工業局撥來10萬元項目費,用于進行磁帶機的開發與生產,這筆錢對浪潮來說無疑是“救命錢”。
其時,全球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繼能源、材料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浪潮當時的領導班子痛定思痛,在征得省相關部門同意后,利用這筆“救命錢”“悄悄”投入微型計算機的研發。從而揭開了浪潮以技術創新走向輝煌的序幕。在這場風云驟起的信息產業大戰中,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孫丕恕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那年,他21歲。
在浪潮研發第一臺個人電腦
當時,一位IT工程師每月能賺多少錢?孫丕恕回憶說,他第一年的月薪是45元錢,第二年轉正之后拿到了54元錢。可在那個時代,一臺電腦的價格幾乎是個天文數字——5萬元。那時,每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腦都是很難想象的,甚至一所高校擁有一臺電腦也非常奢侈。而研發出一臺電腦是一種高精尖技術。
當時,孫丕恕被分配到浪潮的前身山東電子設備廠的開發室工作。而孫丕恕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按照IBM的樣機,造出一個國產電腦。
可是,在大學時期,孫丕恕從未見過一臺真正的PC機,拿到只一個使用說明書IBM的樣機,一時無從下手。
“我每天都在弄電路圖,怎么設計,怎么來做,不停在想。”孫丕恕說,自己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度過。經過不懈努力,浪潮研發的第一臺個人電腦0520A于1984年問世。“我們感覺非常驕傲,它的價值也是非常大的,從材料費來講,當時一臺電腦就能為國家節省幾萬元”。
1985年,浪潮0520A以最高分榮獲電子部計算機產品評比第一名,浪潮很快成為中國微機領軍品牌,也由此揭開了中國IT產業大幕。這一年,孫丕恕就已經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工程師。
此后,孫丕恕帶領開發的浪潮0530微機獲國家計算機行業最高質量獎;他的團隊成功開發0540D微機,這在當時屬國內首創,甚至在國際上也屬于為數不多的推出此型號產品的廠家之一。這一重大突破,標志著國產PC的開發由簡單模仿開始向獨立研發轉變。
最年輕、最慷慨的獲獎者
1992年,對孫丕恕來說注定成為難忘的一年。這一年,30歲的他獲得了“山東省科技興魯先進工作者”。
這個表彰大會是山東省繼珠海之后在全國第二個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進行的重獎。而那時,依然在思考工作的孫丕恕并不清楚這個“表彰”的份量。第二天,孫丕恕到了會場才發現,除了他一個年輕人之外,其他被表彰的,都是科技界的老專家。令他更加想不到的是,省里獎勵了他們每人一臺奧迪100轎車、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和15萬元的現金。這是對孫丕恕此前8年PC研發工作的全面認可。
直到現在,有朋友經常跟他開玩笑說,當時把車賣了換成房子就好了,換成五六套房子現在就值錢了。
但是,獎金與奧迪車,孫丕恕卻都沒有要,而是交給了公司。今天,這輛奧迪100轎車仍然在浪潮科技園當中展示,成為了浪潮與孫丕恕那個時代獲得殊榮的一個見證。2008年,孫丕恕再次獲得100萬元政府獎勵,他又把這筆獎金捐出來,作為浪潮“青年成長獎勵基金”……
二次創業!“要感謝反對自己的人”
就在1992年,盛世之下的浪潮,危機卻悄然到來了:一方面外國計算機整機進口配額限制取消,國外品牌大舉入侵,一方面聯想、方正等國產PC后起之秀飛速成長。浪潮的PC產業發展走向下坡路。
基于對前沿技術的敏感,時任浪潮技術副總工的孫丕恕大膽預測:個人計算時代將逐漸向網絡計算時代轉變,服務器作為網絡的核心,將是21世紀左右網絡信息技術的關鍵所在。為此,孫丕恕領軍成立了另外一個部門,開始獨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浪潮小型機服務器產品。這種遠見卓識使服務器成為浪潮再度復興的關鍵,也為中國的信息產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3年,他率領團隊遠赴新加坡,開始了小型機服務器的研究工作……
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在他的領導下,課題組終于研發出了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SMP2000,打破了西方國家在此技術領域的絕對壟斷,SMP2000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僅如此,它的誕生還降低了服務器市場的產品價格,使得服務器在中國的廣泛應用成為了可能,孫丕恕也因此被后人稱為“中國服務器之父”。
1996年底,浪潮由于業務分散,產業各自為戰,企業再次陷入困境。當時已經沒有任何公司把浪潮當成競爭對手。此時,已成為浪潮集團副總的孫丕恕站了出來,提出二次創業!這一提法,立刻引發了浪潮管理層的不小震動。
孫丕恕頂住壓力,將浪潮的業務關的關、賣的賣、清理的清理,并強化服務器陣地,加快了與500強合資的步伐,表現出強大的戰略執行定力。孫丕恕回憶說,“我挺感謝當初反對我的人。沒人反對,想必我也做不成今天的事。”
“我們的特長在技術,向服務器轉型是我們的必由之路。”孫丕恕說。
從跟跑、并跑到領跑,要不斷“修煉”
孫丕恕領導下的浪潮,并不滿足于服務器領域的卓越成就,通過與國際IT巨頭聯姻,將產業觸角伸向了軟件行業,并進一步加快了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進程。
2005年,浪潮成為微軟在華最大的合作伙伴,獲得微軟2億元的投資,浪潮得以加快品牌國際化的進程。從這次合作起,浪潮開始大規模采用微軟的“·NET”平臺,并幫助微軟向客戶推廣“·NET”。
孫丕恕說,創新是一種修煉。浪潮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得益于良好的創新驅動文化環境,更源自浪潮人為挺起民族 IT產業脊梁而艱苦奮斗的昂揚斗志。
2010年,當中國IT產業進入到了云計算時代,又一個代號“天梭”的服務器,改寫了中國信息化進程的里程碑。這一年,中國第一臺關鍵應用主機浪潮天梭 K1問世,使中國成為繼美、日后第三個具備此類系統研制能力的國家,一舉結束了我國關鍵行業信息化建設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開啟了中國大型主機從無到有的歷史新篇章,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躺椅”文化VS“你有沒有擔心的時候”
在K1的研發過程中,數百位浪潮工程師夜以繼日地工作,困了累了就在躺椅上休息一下,這一幕正如30多年前,孫丕恕攻堅浪潮第一臺PC、中國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時一樣。而“躺椅文化”在浪潮逐漸成為這種在科技攻關領域的拼搏精神的企業文化代名詞。
孫丕恕認為,浪潮創新的“秘鑰”是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精神,是永不服輸的信念。“躺椅文化”不只是一種字面關懷的釋義,它已經脫離了幾把椅子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奮斗的精神,一種創新的精神。
孫丕恕說,“躺椅”文化是奮進者精神的一個具體表現,公司要奮進者,技術人員累了,就在那躺一會、睡一會,對研發人員創造一種環境。
“你有沒有擔心的時候?”孫丕恕坦言,擔心也是有的。“關鍵時刻跟打仗一樣,得咬緊牙關,一旦定了,錢就得往上頂,今年多少錢,明年多少錢,持續不斷地投入,把資金跟上去,才能支持一線的研發人員作戰部隊,給他們以支撐”。孫丕恕說,矛盾、轉型的變化充滿很多不確定性。“業務是不是有矛盾,都想做,是否有這么多精力做,能否做得過來,每個業務都出人頭地,需要有個過程,反復權衡,我先做哪個業務,鞏固做哪個業務,重點突破哪個業務,排兵布陣順序上你得跟對手做出差距來”。
改革開放40年來,浪潮從國內信息產業的早期的探索者到現在的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領軍力量,浪潮在市場經濟的大潮當中劈波斬浪,持續前行。而正是孫丕恕這個領航者的矢志不渝,讓浪潮成為科技產業的“常青樹”與“弄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