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2月20日訊? 2014年,青島將新增供熱面積500萬㎡,新增5萬天然氣用戶,再建3座再生水廠……加快青島市市政公用事業發展是老百姓殷切盼望的。對此,在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青島市市政公用局局長單強煒接受本網記者獨家專訪時透露,2014年我市市政建設目標為:以“用心惠民”為主線,加大民生工程建設,提升行業監管水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全域統籌發展。
????■? 今年再建3座再生水廠 日增再生水供水12.5萬m3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2014年,我市將推進再生水利用,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的鼓勵政策,擴大集中再生水供水管網覆蓋面積,重點發展河道生態景觀、綠化和市政保潔、再生水源熱泵等項目。根據初步目標,將開工建設再生水廠3座,日增加再生水供水能力12.5萬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回用率提高至30%以上。
???? 在去年建成水質監測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完善水質在線監控系統、水質預警、應急處置、調度調配系統,實現對水源、水廠、加壓站、管網的全面監測與控制,全市城市供水水廠全部達到10項指標的檢測能力。同時,全市城市供水企業全部實施水質公示制度,完成全市供水企業檢測中心評級,水質檢測能力將提高到220項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100%。
?????■? 5萬戶用戶今年用上天然氣
????供氣方面,今年將加快推進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網76公里,建設城陽至即墨東部次高壓管網22公里、中低壓管網70公里,發展天然氣用戶5萬戶,市內三區管道燃氣氣化率達到95%。優化CNG加氣站布局,開工建設天然氣汽車加氣站 10 座。改造燃氣灰口鑄鐵管311公里。
?????■? 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00萬㎡
????供熱方面,2014年將進一步加強熱源、換熱站及供熱管網建設,計劃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0%。繼續進行老舊管網和“汽改水”改造工作,以保障供熱安全穩定運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改進供熱質量方面,今年將在非采暖季組織供熱單位集中力量排查解決供熱質量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強熱源負荷調配和管網平衡,對換熱站、管網和室內供熱設施進行擴容改造和維修等措施,消除影響正常供熱的因素,確保達標供熱。
????■ 建2座污水處理廠 改建排水管網100公里
????排水方面,開工建設污水處理廠2座,全市新建、改建排水管網100公里,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和防洪排澇能力,完善城市排水體系,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4%以上。建立完善行業監管體系,實行在線監測、視頻監控、數據對比,提高監管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加大對區市行業主管部門的績效考核力度,促進行業管理整體水平提升。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規劃,提升排水防澇工作水平。
?????■ 新建改建60座公廁
????環衛方面,新建、改建公廁60座,進一步增加公廁數量,提升公廁硬件水平。推進小澗西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等;開展餐廚垃圾處理廠二期前期工作,打造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示范園區。建立“行業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建筑垃圾監管體系,開展“建筑垃圾源頭管理規范年”活動,強化工地源頭監管,強化運輸特許經營行業進入、退出機制,強化運輸車輛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推動規范健康發展。加大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監管力度,依托市環境衛生數字化監管平臺,對餐廚廢棄物收運、餐廚垃圾處理、餐廚廢棄食用油脂處置企業運行情況進行在線監控,進一步提高餐廚垃圾集中收集率。
?????■? 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
????研究制定清潔能源利用的相關政策及管理辦法,積極推進大唐熱電聯產、紅島新區冷熱電聯產、中德生態園泛能網等能源項目。積極探索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資源的統籌開發利用。提升污泥處置能力和水平,對市內三區污泥處置工作進行全過程監管,加快推進污泥堆肥處置等項目,破解污泥處置難題。
?????■?創建20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完善垃圾分類體系建設,著眼居民生活垃圾大類粗分,健全垃圾分類綜合體系。擴大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突出全市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農貿市場餐廚垃圾專項收運,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及處置運行體系,提高垃圾分類覆蓋率,創建20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推進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廣城陽區市場化改革經驗,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開展衛生保潔、垃圾收運、公廁管理等市場化改革。建立完善環衛作業市場化準入制度,鼓勵引導社會企業積極參與,不斷提高環衛作業市場化水平。
????■? 推進市政公用資源城鄉一體化
????加快水務資源整合。積極推進各區市水務企業整合,建立水務一體化格局。逐步實現排水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達到排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和全處理、污水排放達到一級A標準目標。加快供氣、供熱資源整合。采取兼并重組、合資合作、托管運營等方式,實施供氣、供熱企業整合,構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供氣、供熱體系。統籌全市氣源供應,配套建設管道燃氣等設施。(記者 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