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背景特點顯著
與“40后”、“50后”相比,年輕務實、高知化、懂經濟、富有個人魅力、社會關注度高,成為“60后”省部級高官最明顯的標簽。他們出生在“文革”時期,在改革開放年代長大,大部分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期間進入正規高等院校學習,具有完備整齊的教育經歷。據統計,在已知學歷的159名“60后”省部級高官中,100%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而本科及其以上學歷則占99.37%。
統計發現,在158位獲得學位的省部級官員中,人文社會科學學位獲得者有97人,占比61.39%;理工科學位獲得者61人,占比38.61%。這說明,“工程師治國”的時代漸漸過去,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領導干部群體崛起,這符合現代國家治理的趨勢。
在97位人文社會科學學位獲得者中,管理學學位獲得者最多,為39人,占比40.21%;其次是經濟學學位獲得者29人,占比29.89%,而法學學位(包括法律、政治學等專業)獲得者有19人,占比19.59%。經濟、管理、法律知識與中國國情和發展所需相適應,因此擁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官員脫穎而出。
基層工作經驗豐富
不僅如此,他們大部分人經歷更加豐富,有深厚的基層工作經驗。同時,社會對“60后”省部級高官有高度的期待。這不僅因為他們在國家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引起格外的關注,更直接的原因是人們對于目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有些問題存有困惑,新的政治人物的出現給他們一種希望、期待。
統計還發現,在成長路徑多樣化的背景下,交叉任職是“60后”省部級干部相對較多的成長路徑。近幾年,國企高層轉任地方大員或部委主管有增加的趨勢。有企業任職背景的官員通常最重要的特點是其眼光更加寬廣。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從中石化“掌門人”轉任福建省省長的現年50歲的蘇樹林。根據2006年出臺的《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工作規定》,實行黨政機關與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干部交流,選調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領導人才到黨政機關任職。
分析認為,企業高管在政府擔任高官有明顯優勢。國企高管“入仕”之后,可以把企業管理的一些做法引入黨政機構,可以改變其他官員的一些觀念,尤其是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部門需要專業性的官員。
以人為本理念凸顯
在執政風格上,“60后”省部級高官更加注重民生,更加親民,包容性強,重視法制,凸顯以人為本的柔性治理色彩。
在政治學意義上,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學識背景都是決定執政風格的因素。
這批“60后”省部級高官,青年時期適逢80年代的思想解放,思想更加活躍,更加開放;他們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對中國的基層比較熟悉;他們學習研究能力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的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對現代性的認同度較高。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也是新型治理風格的基礎。
首先,他們會更加注重民生,更加親民務實。這些“60后”高官,基本上都有著相對較長的基層工作經驗,了解老百姓關心的事情,清楚他們的利益訴求。當今信息化時代,相對于“40后”、“50后”高官,他們在整個社會輿論監督越來越透明化、公開化的氛圍中,會更注重塑造自己的公眾形象,而親民是其基本內涵,務實是其重要風格。
在中國共產黨越來越在乎民意,依賴民心的背景下,注重民生、塑造親民形象將是“60后”省部級高官贏得威望的重要途徑。這不僅事關黨的執政本質,也關乎這些干部的前途命運。
其次,他們更加推崇制度以及柔性治理。鄧小平同志說制度更重要,即用法制、制度的方法去規范人的行為,領導隱性化是大的趨勢。隱性化,就是不知不覺地通過制度影響人。“60后”高官有更強的法制意識,而法制是國家良政善治的根本保障;他們也偏向于柔性化治理,即多溝通、多協商、多民主,尊重群眾,依靠群眾。他們更清楚一味的“強制”“命令”往往不僅不解決問題,還會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