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熙攘的人流,吆五喝六的酒令加上酒街藝人的低吟……隨著天氣的變熱,島城的夜間消費也在節節升溫,每一次氣溫的驟升都給島城“夜消費”添薪。如果說歐洲杯已經點燃了島城的夜間消費,那7月底的奧運會無疑將會帶來今夏夜消費的閃光。面對著已經逐漸融入市民骨子中的夜間消費習慣,青島做好準備了嗎?當從市場觀察者的角度審視青島“夜消費”時,我們發現,一個國際化的幸福宜居城市在夜間也同樣熠熠閃光。
香港中路之怪現象:
墻外鬧哄哄墻內冷清清
晚上9時,當記者站在208路公交車遠洋廣場車站時,感覺仿佛置身于小臺東,不到100米的路段兩側,以公交車站為中心,分布著百余個大大小小的攤位,刺目的應急燈加上青春靚麗的身影,讓每一個路經此處的人都感覺有些眼花繚亂。
經營IPOHINE手機套的小周在這個夜市擺攤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此前他曾是附近凱旋大廈的一名出色的外貿報關員。“去年開始,青島的外貿生意不好做,每天上下班看這里挺熱鬧的,就干脆辭職在這里擺攤了。”
據小周介紹,這個夜市屬于純粹的自發夜市,沒有任何管理單位,也沒有人過來收取攤位費或市場管理費,但幾年發展下來,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較為固定的夜間消費區。“大部分顧客都是附近寫字樓的白領,所以基本都是年輕人,而且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小周說,跟臺東夜市相比,香港中路夜市上的商品更為個性一些,價格和檔次也高一點。韓版化妝品、個性小衫,世界名牌的高仿A貨,以及一些個性鮮明的家具擺設或創意文具,記者看到,這個夜市上的商品,的確如小周所說,依然堅守著那么一點 “東部格調”。“人流能持續到差不多10點吧,10點以后人就少了,我基本上10點就撤攤了。”小周說。
然而熱鬧只屬于墻外,“墻內”的風景卻有些落寞。作為連接香港中路南北兩側的唯一通道,香港中路地下商業街中,雖然不乏匆匆走過的身影,然而商業街上的數十家店鋪當中,此時還在開門的一共只有4家,一家是老中醫化妝品店,一家是女士絲襪專營店,而另外兩家則貼著清倉甩賣的紅字招貼。
“白天商業街很熱鬧,但是7點以后人就少了。”店主范女士對記者說,因為晚上沒有什么顧客,所以大部分店鋪都在8點就關門了。而比鄰香港中路的太古購物廣場,也早已是大門緊閉,門上的營業時間顯示,這里的關門時間是晚上8點半。
商超經理的困惑:
“夏令時”有面子沒里子
一個多月前,香港中路佳世客成為青島市區第一家延長夜間營業時間的商場,打烊時間從夜間10點延至11點。緊隨其后,香港中路家樂福、麥凱樂先后在5月份延長夜間營業時間,其中家樂福從晚10點延至晚11點,麥凱樂從晚10點延長至晚10點半。由此,青島的零售行業正式進入了夏令時狀態。然而,當記者與幾家商超的經營者深入交流之后,發現這種表面上的繁華背后,卻是一絲苦澀的無奈。
“在香港中路商圈里,各家商場之間競爭是激烈的,也是多元化的,有一家延長夜間營業時間了,其他幾家肯定都跟上去的。”作為香港中路一家大型商場的企劃部經理崔健(化名)坦言,商超在夏季延長經營時間,更多的因素是考慮面子問題。
然而細算下來,背后的經濟賬卻并不樂觀,“其實從晚上8點以后,商場繼續經營就進入負利潤時間段了。”崔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延時經營最大的成本有兩塊:一個就是電梯、照明、應急、服務、空調等經營用電的浪費;而更大的一塊,則是人工成本的增加。“晚上8點以后,就要給員工算加班了,人工成本是成倍增加,再加上晚餐補助和交通補貼等,晚上開店的人工成本很大。”崔健解釋說,夜間商場的客流大部分集中在超市部分,但商場也不可能僅開放一樓超市,而提前關閉其他樓層的經營項目,比如家電、保健品、美食街、衣帽鞋襪等,否則讓人感覺商場內部更加冷清,反而得不償失,而這一部分的人工和用電都是白白浪費的。“我們商場的統計顯示,夜間家電銷售區和高檔服飾區的銷售額非常小,但還是不能關燈撤人。”對于延時經營所產生的虧本額度,崔健表示,屬于絕對的商業機密。
由于經營模式和商品定位的原因,香港中路家樂福的夜間銷售情況要略好于同區域的其他商場。然而該店店長劉志強還是向記者感慨道,商超的夜間生意的確 “難做”。“客流高峰也就是夜間6點至8點這段時間,從9點開始客流量就大幅下降了。”劉志強說,這種現象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
臺東之怪現象:
60%銷售額產生于夜間
“進入夏季以后,商場的60%銷售額都產生于夜間。”這樣一句話如果放在香港中路的任何一家商超身上,都可能引發一場業界地震,然而放在臺東利群商廈的身上,卻讓人感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利群集團企劃部部長崔磊告訴記者,“60%”這個比例數并非估測,而是他們進行全面統計之后得出的較為精確的數據。到底是利群商廈帶動了臺東夜市,還是臺東夜市帶動了利群商廈?在這個問題上說法不一,然而一個全青島公認的事實就是——青島的夜間零售,臺東一枝獨秀。
已接近晚上十點了,記者站在公交車臺東車站時,這里人頭攢動,攤位從人行道蔓延至靠近馬路中心的位置。就在公交車站旁,經營冷飲攤的宋女士正忙得不亦樂乎。雖然是小生意,宋女士說也能掙不少,“現在人比天冷的時候多多了,你看,那些小攤都快擺到馬路中間了,挺危險的。”在宋女士眼里,臺東夜市是青島人多年消費習慣使然,并非是大力宣揚或創意策劃的結果。而在吉云餛飩店老板王先生看來,主要還是因為臺東是交通樞紐,“你看臺東車站,有多少路公交車,很多人都在這里上下車,最初就在公交車站周圍有夜市,后來慢慢擴大了。從夜市的繁華當中,這家餛飩店也享受到了實惠,“我的餛飩每天晚上9點就賣空了,可還不斷有人進門。”王老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