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都在講理財,我手里有一些積蓄,也想學著理財,考慮過炒股票買基金,還想過買理財產品,但是我對金融理財知識一竅不通,不知道具體該選哪種方式,更怕萬一選的不合適賠本,只能全存在銀行活期賬戶上。”近日,省城市民喬女士道出了自己在家庭理財問題上的迷茫。 喬女士只是當下眾多女性投資者的一個縮影。臨近三八婦女節,女性理財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記者近日采訪中了解到,隨著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家庭的財政大權交到了女性手中,與此同時,伴隨著投資理財市場的發展,手握錢袋子的女性理財意識開始增強,但是因為太過感性研究分析能力差等特點,很多女性對于個人乃至家庭理財仍處在迷茫的狀態。 記者 馮云云 “自從結婚之后,老公的工資卡就交給我管了,家里所有開銷包括房貸和女兒在國外讀書的費用都是我負責,每個月給老公800塊錢零花錢,剩下的家庭收入怎么支配我做主,我周圍很多朋友都是女方管錢。”省城市民劉女士如此描述自己家的財政狀況,據了解,在省城濟南,像劉女士這樣不在少數。 據了解,隨著職業女性群體增多,女性的家庭地位日漸提高,盡管很多中國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男性,但女性主導理財的權利卻比以往突出了。中國有句老話,“男主外,女主內”,采訪中很多人表示這句話的意思是男人負責掙錢,女人負責管錢,而且在很多家庭中,都是這樣的模式。 此前某調查機構公布的一項調差報告結果顯示,中國內地女性受訪者在家庭財務決策中更具主動性,該報告稱,被問及在家庭財務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63%中國內地女性受訪者表示,擔任家庭財務的決策者,高出男性受訪者的58%。 “女性在管理家庭財產方面,比男性更細心,也更有耐心。”建行國際金融理財師魏麗萍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女性不僅在家掌握財權,而且不再受傳統理財觀念的束縛,不再是有了錢就去儲蓄,開始轉向一些金融理財產品,成了銀行理財專區的潛在客戶,有的還把家庭資產打理得有聲有色。 “前些年,雖然很多家庭的財政大權也是女性掌控,但是她們多半沒有理財觀念,最常見的就是有了閑錢存到銀行,頂多買個國債,現在就不同了,很多女性客戶都有了投資理財意識,開始嘗試通過多種方式讓錢生錢。” 以前只知道儲蓄,現在開始懂得理財。這個變化不是一朝一夕間形成的。 中信銀行濟南分行理財經理于鵬飛告訴記者,自己從業近十年,幾乎見證了女性客戶理財觀念的變化歷程,2005年時濟南已經有銀行推出理財產品,不過當時的頻率很低,一年總共推三四期,門檻也低,關注度更低,“很多人都不認可,有了閑錢還是存起來,這些理財產品多數都被員工和親戚朋友買了。” 隨著全民炒股的時代到來,很多女性客戶雖然沒有形成理財投資意識,但是已經有了賺錢的意識,“這部分群體主要是中老年人,畢竟年輕客戶手中的錢少,中青年客戶會根據需求投資房地產,中老年客戶手中資金相對充裕。”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衰退,股市大跌,不少投資者開始變得理性,此時房價高速上漲,很多人開始轉投房地產市場,2010年之后不少人又轉投黃金。 于鵬飛說,很多客戶尤其是高端客戶以前對理財是漠不關心的,但是近幾年周圍的環境都開始注重投資理財,他們也被觸動了,“甚至有一些平時懶得打理資金的客戶,也會主動咨詢如何理財。”尤其經歷了投資市場的大漲大跌后,女性的投資意識和風險意識增加了,學會將投資型產品和穩健型產品搭配來做,但在投資配比方面,還需要理財師幫助制定。 銀行理財客戶一半是女性 采訪中,不少銀行個人金融部的理財經理都表示,近幾年來,銀行女性理財者在逐漸上升,接受理財服務的客戶中男女比例不相上下,而且有些項目女性比例還在增加之中,年齡層也趨于年輕化。 魏麗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女性只知道存款買房,會主動向理財師咨詢建議的很少,現在則不同,除了股票和基金,炒金期貨房產信托收藏等各種理財方式也開始為女性所接受。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跟男性在投資理財上更喜歡自己研究分析不同,女性客戶更愿意去銀行和理財師交流,并且聽取他們的建議。魏麗萍告訴記者,雖然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女性在理財,但是她也發現一個規律:幾萬幾十萬最多一兩百萬的投資項目,多數是女性做主,但是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的項目,還是男性做主。 采訪中,多位理財經理都表示,經歷了前幾年投資市場的大漲大跌之后,投資心理更加成熟。“經歷了2007年炒股炒基金的熱潮,到了2008年,銀行推出年化收益率12%的產品,不少人都嫌低,那時候只關心收益率多少,其他方面連問都不問,現在理性多了,對理財產品的認可度也高了。” 談的不是錢 曲義偉 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兩會隆重舉行,金融話題勁爆。 太能賺錢的銀行不出所料的成為“圍觀”目標,“暴利”話題幾乎在各個會場回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的回應是,“如果我留下的是一個虧錢很多的銀行業,那不是罵聲更多嗎?”他一并回顧自己的銀監會履職生涯,自稱“沒留下什么遺憾”。這話說的那是相當圓滿,不過也確實,最近幾年全球那么多銀行關門,我們還是有點安全感的。 聽來聽去,覺得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委員的話點得更準,他打了個比喻告誡說不能做“只吃不拉”導致虛胖的“恐龍”。該進的錢自然要進,該出的錢也不能省。小微企業貸款就急需銀行的這個“出口”,這也是今年兩會焦點話題之一。多家銀行的行長在發言中,都提到放寬政策定向寬松提高風險容忍度,傳遞了一種積極的“松綁”理念。自去歲以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明顯加大。一句話:不以利小而不為,善莫大焉。 有政協委員建議發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值人民幣,聞者無不為之虎軀一震。叫好的反對的爭論相當熱烈。作為普通百姓之一員,個人覺得是這么個情況,把整錢換成零錢是消費,花起來感覺特快,而把零錢換成整錢是儲存,心里比較踏實。這幾年,普遍地感覺錢有點“毛”,大票子一發,豈不是毛上加毛。若真要發行大票子,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找零很麻煩,花錢很肝顫。 說來說去,談的都是錢,談的又都不是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