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業產業 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力增12% ????產業強則國強。青島的工業底子不薄:在“上青天”時代,島城的紡織業與上海、天津并駕齊驅;聞名遐邇的“五朵金花”,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青島啤酒無一不是制造業的“孩子”,為島城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抓工業關鍵在抓產業,抓產業關鍵在抓項目、抓企業,抓項目和企業必須依靠企業家。”在今年的全市經信工作會議上,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經信委主任項陽青高度概括。2011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662.8億元,同比增長20.4%,工業增加值增長13.5%,產值和增加值連續四年保持副省級城市第三位;同時,七大產業產值突破萬億,達到1088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8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然而,眼下的成績單雖然光鮮但仍有不足:概括而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不代表落后產業,要堅定不移地抓技術改造,堅定不移地抓工業設計,通過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設計水平,促進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械鋼鐵等傳統產業產品新穎化、品牌化、精品化,再造我市傳統產業的競爭力。”項陽青指出了改造的方向。對此,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青鋼集團董事長王君庭深有感觸:“剛剛過去的一年,對于中國鋼鐵企業而言,是近年來經營最為艱難的一年。我國鋼鐵企業的利潤率更是遠低于全國工業平均利潤率,鋼鐵企業長期處于微利狀態甚至虧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積極研發生產高效高端產品、調整優化產品結構、開拓國內國外市場實現新突破,高效品種鋼材比率達到85%以上,在完成國內銷售目標的同時,超額完成鋼材出口增量目標。” ????目前,我市七大產業已形成6條千億級產業鏈,產業鏈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南車四方股份(增長49.2%)、武船重工(增長124.7%)等一批高端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加速崛起。五市及黃島、城陽七個重點工業區市完成產值9933億元,增長24.1%,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9.9%。 ????“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力爭12%;軟件業務收入增長40%、力爭50%,總量在副省級城市再前移一個位次。”項陽青清晰地指出了工業發展的近期目標。 ■重大項目 “龍頭”聚力挺“腰身” ????大項目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要想做山東半島的“龍頭”,首先要強壯自己的筋骨,讓“腰身”健壯,而今天的大項目,就是明天的生產力,體現著城市的實力。 ????重點項目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覷:《青島市“十二五”重點項目建設規劃》,對“十二五”五年內的重點項目進行了規劃,規劃實施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社會民生八大領域900個重點項目建設,直接拉動就業30萬人。 ????900個重點項目、30萬人的項目意味著什么?背后暗藏著怎樣的鋒芒?它就是:第一條海底隧道完成后,積極謀劃膠州灣第二條隧道建設;完成青龍高速公路,完善其他高速出入口、收費站等配套設施;完成西部南北大通道、省道09、省道218升級改造等干線公路項目建設,完善青島市域與周邊地市銜接公路交通體系……同時,快速路三期、新冠高架路、青威高速公路延伸段、杭鞍高架路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重慶路快速路、仙山路等城市快速路工程,一條條城市道路管網的開工建設,讓這座城市如虎添翼,“發展之路”也順勢延展開來。 ????自去年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以來,以項目為牽引,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403.6億元,增長24.4%,是“十一五”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業內人士點評說,眼下的青島形成了“心里想著項目、眼里盯著項目、手里抓著項目”的濃厚氛圍,以這些龍頭項目為支撐,青島的產業集群形象大變,成了關乎區域經濟全局的引導力量。 ■商務發展 建沿海型商貿中心城市 ????“內外貿融合、內外資融合、境內外消費融合”,我市商務發展“十二五”前景規劃,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大商務格局。 ????五年之后的新青島,首先將成為一座沿海型商貿中心城市。根據規劃,到2015年,我市消費總量進入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前6位,商貿工作將圍繞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提高民生的目標,加快調整升級,“民生商貿”深入人心。 ????五年之后的新青島,還將成為一座外貿強市。到2015年,對外貿易總量進入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前3位。其中,進出口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經濟社會貢獻度全面提升;其次,進口與出口基本平衡,消費類與生產類進口并駕齊驅;第三是一般貿易占比擴大,加工貿易升級,貿易方式更趨合理。第四是機電、高新產品占出口半壁江山,品牌產品出口增加,對外貿易效益進一步提高;第五是私營企業量增力強,對外貿易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最后,市場多元化程度提高,對新興市場出口大幅增加。 ????五年之后的新青島,更將是一座企業高度國際化的現代商務都市。我市將通過實施“3311工程”(建設三個海外園區、三個海外棉花基地,10個海外資源開發平臺和10個境外企業集群),到2015年,青島將擁有一批享譽全球的跨國經營大企業,生產、經營、研發、銷售等網絡遍布全球近100個國家(地區);擁有一批影響較大的境外企業集群;擁有一個穩定可靠的境外農業資源保障體系;擁有一批初具規模的境外能源、礦產資源補給平臺。 ????“今年我市還將正式啟動‘北方商都’計劃。”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青島市商務局局長馬衛剛對我市今后的商務發展充滿信心。青島作為重要的口岸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同時,青島擁有大量的經營主體,如數量龐大的外資企業和從事流通服務的民營企業,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提供保障。此外,青島還有地理優勢,距離日韓等國家比較近,有條件成為東北亞的重要口岸。青島將在發展總部經濟的基礎上,完善、提升服務業功能和水平,首先打造青島地標性高端核心商圈、東部沿海現代“商都”,進而向外輻射。在服務業水平上向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看齊,力爭通過服務業帶動青島工業、農業、水產品的發展。 ■轉方式調結構 “轉調”之路劍指高端 ????對比過去,站在經濟發展的嶄新起跑線上,如何實現 “十二五”規劃的承上啟下,如何走出青島特色的“轉方式,調結構”之路,這一“經濟命題”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再一次被提了出來:未來五年,“率先科學發展”被明確青島未來發展的三大戰略性目標之一,“轉方式、調結構”要走在全國前列。 ????在海信的企業研發中心,在他們研發團隊的設計中,激光電視、立體電視這些未來引領時代之先的產品,都是他們努力的方向。隨著產業發展和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開始在企業落地生根。注重自主研發,建設高標準的實驗室,不僅是企業危機中突圍的有效 “武器”,也為“后危機時代”企業占領技術“新高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資源平臺。 ????早在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可以說,不轉就沒有出路,不轉就沒有活路。在國際競爭日漸激烈的情況下,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帆介紹說:“青島啤酒提出的 ‘碳管理’走在行業前列,內部管理已經實現了 ‘碳閉環’。”青啤公司堅持“好心有好報”的樸素環境觀,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碳管理”的理念,搭建了“低碳運營模式”,啟動產品碳足跡核查、碳官培養等工程。2008—2010年三年間投資近4億元用于節能環保項目,近5年累計回收啤酒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45萬噸,相當于種植30年樹齡的410萬棵冷杉樹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2011年公司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單位COD、SO2排放量削減率分別為5.88%、13.64%,廢料綜合利用價值1.93億元。實施碳的閉環管理,既減少環境污染,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自2002年起,青島啤酒就開始實施產品結構、品牌結構、組織結構和價值鏈結構的調整,‘調結構’不僅為企業未來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動力,更是青島啤酒的制勝法寶。”他說。 ????過去的五年,青島抵御住了金融危機、后金融危機、甚至歐債危機的考驗;今后五年,任重而道遠,在“一區一谷”的帶動下,一個嶄新的大青島將屹立在世人眼前。“再造新青島,打造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就要著眼于實現藍色跨越!”在談及青島未來的城市發展時,市發改委主任劉明君表示,青島在未來的幾年當中,尤其要對照國際知名灣區都市標準,通過藍色經濟區彰顯我們青島的城市特色,優化經濟結構,搶占發展制高點,爭取建設全國藍色經濟領軍城市! 本組撰稿 記者 官華晨 景虹 本組攝影 記者 劉海龍 |
上一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