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新聞網11月8日訊? 有位作家說過,人生設計在童年,一個人長大后要干什么,就應該從童年開始“合計”。如果孩子不知道長大后該干什么,那至少應該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尋找目標并為之上下求索。 ????之所以提及這些,是因為近期的“學生課業負擔”調查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家長抱怨的本質,已經不是“量”的多寡,而是作業的“合理性”。如果只是機械地把課文抄寫三五遍,把單詞抄寫100遍,那就淪為紙和 ????眾所周知,在中小學階段,中國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比美國孩子好很多,可一旦到了大學,美國學生的“質量”往往更加出色。當中國學生筆耕不輟,甚至挑燈夜戰時,美國學生有學有玩,相對輕松,而當美國學生大學畢業,漸成國家棟梁時,中國學生卻往往泯然眾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記者采訪了一位送孩子去美國讀書的母親,聽她來給我們細說緣由。 ????課堂原則:自由 ????小偉今年10歲,半年前剛跟媽媽移民到美國新澤西。在國內,小偉正讀小學四年級。 ????據媽媽蘇女士介紹,送小偉去美國前,有好幾位朋友都建議她,美國的基礎教育“很差”,不如國內系統、扎實,最好讓孩子在國內讀完中學,然后去國外讀高中、大學。 ????由于種種原因,還沒等蘇女士考慮清楚,她就和小偉登上了飛往美國的班機。孩子的學習,也成為她最憂慮的事情。 ????很快,小偉進入了一家美國小學。老師翻看了小偉的中國教材后,說出了一句讓蘇女士驚訝的話:“在美國,小學畢業前,你的孩子都不用學數學了?!钡人阶詈髱醉?,又補充道:“或許,中學也不用了?!?/p> ????更讓蘇女士“開眼”的是,這所美國小學,居然沒有教科書。如果孩子愿意,書包也不用背??诖镅b一個本子、一支筆,記下老師布置的作業就行了。早上9點上學,下午三點準時放學。 ????剛去美國那會,盡管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但天性活潑的小偉很快和班里的同學“打成一片”,每天放學臉都是“紅撲撲”的,背心常常是濕的。 ????有一天,媽問小偉:“你在學校學什么了?” ????小偉回答說:“不學習,老師只講故事、做手工、做游戲” ????“那你覺得美國小學好嗎?” ????“好!” ????“好在哪里?” ????“freedom?。ㄗ杂桑?/p> ????作業:沒有標準答案 ????當然,在美國小學,也是要寫作業的。只不過,作業看起來有點“雷人”。 ????據蘇女士講,小偉第一次帶回來的作業,題目大致是“中國的過去和未來”。老師說,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學校里的孩子或者他們的祖先,來自全球各地,新入學的學生必須首先了解祖國的歷史。 ????“坦白說,我看到這個作業,簡直無語了?!痹谔K女士看來,這樣的作業交給博士也不一定能寫好,更何況是一個10歲的孩子。她很擔心,小偉究竟能把作業寫成什么樣子? ????不過令她吃驚的是,領到作業后,小偉居然去了圖書館,借了很多書回來,放學就在房間里翻閱。 ????終于,小偉的作業完成了,蘇女士又驚又喜。小偉居然寫了20多頁,分了詳細的章、節,每一章節里,都標明了參考用書。 ????蘇女士坦言,這種論文式的作業,自己在大學畢業時才第一次接觸。而且自己當年在學中國歷史時,往往都是背誦哪一年發生了什么事,有哪些名人等等,“美國小學的學習方式和國內差太大了”。 ????這次作業,老師給小偉的批語是:“你的論文讓人著迷,開闊了我的思維,帶我領略了古老文化的魅力?!?/p> ????后來,小偉又陸陸續續完成了幾次作業,題目依然“不著邊際”,像什么“地理大發現”、“誰應該對二戰負責”等等,仍然是論文式,仍然沒有標準答案。 ????不把孩子當“孩子” ????蘇女士告訴記者,盡管對教學質量不放心,但是美國小學有一點讓她“很滿意”。那就是,在學校里老師從來不把學生當孩子,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像大人和大人一樣,平等對話,沒有命令。小偉比較調皮,在國內上學時,經常被老師批評,而在美國不會。 ????在小偉的學校,必修課有英語、數學、社會科學(歷史、地理、政治、哲學)、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選修課也有很多,比如電腦操作、電腦程序設計、電器原理、航空航天等等,甚至還有艾滋病防治。 ????除了必修課外,選修課完全由孩子根據興趣來決定。在課堂上,不是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喋喋不休,而是全班二三十個孩子一起討論,七嘴八舌。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老師們表現得很“欣賞”,鼓勵大家去思考“不一樣的東西”。課本上的內容,反而很少講到。 ????小偉剛到學校時,有一次老師讓他“說說中國的事情”,小偉不敢發言,尷尬極了,后來在老師和同學的一再鼓勵下,小偉才開口。后來小偉發現,只要你說出來,大家都會認真去聽,認同的會為你鼓掌,不認同的還會當場提意見,和你辯論。 ????美國小學:只教方法 不論成績 ????經過半年的學習,小偉發生很大的變化。據蘇女士講,變化之一是小偉變得獨立,自己會去圖書館借書,自己的事情知道該自己干;變化之二是小偉變得“講理”了,遇到媽媽說的不對的地方,小偉會主動講道理,直到你“煩”為止。 ????對于小偉的未來,蘇女士其實心理也“沒譜”。如果在國內,小偉可能會考上不錯的中學、大學,可是在國外,連考試也沒有,她看不到孩子的學習成果。 ????不過有一點,蘇女士比較放心,小偉多了很多興趣愛好,最近又迷上了天文,有空就和同學搗鼓望遠鏡,每天都很開心。蘇女士說:“只要孩子開心就好,畢竟他才10歲?!?/p> ????通過半年適應,蘇女士逐漸明白,美國的基礎教育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甚至個人生存能力,從來不要求和老師“答案一致”,有創意的作業更能得到好成績。 ????或許,這正是當前國內教育需要借鑒的。(青島新聞網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