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凌晨4點,即墨段泊嵐鎮段三村,村民周世房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不一會兒就出了門,急急往地里奔……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老周起這么早,只為一樁事:雇農機手把還沒成熟的玉米收下來,賣給養殖場做青貯飼料。趕到地里才發現,別人來得更早,為等候農機收割排起了長隊…… ????“突突突……”第一輛玉米青貯收獲機上陣了,一排排青紗帳倒下去,這個近兩層樓高的大家伙,駕駛艙之上疊著儲料艙,行進中割倒、卷起、粉碎的秸稈,通過一根傳送筒“吐”到艙里,作業完畢,立刻有拖拉機開過來,卸下糧食。記者走進剛收割的玉米地,沒幾步,鞋底已沾上了厚厚的泥!蹲下來瞧瞧秸稈留茬,和傳統玉米收割不同,殘茬中還夾有碎玉米棒,攥起一把捏捏,比全熟玉米是嫩了許多…… ????正在地里的青島奧特奶牛良種場車間主任王同先,作了番“名詞解釋”,“玉米生長期近120天,我們100天就收割了,”他介紹,這時期的玉米經過青貯,營養價值不流失,還產生一種肉香味,牛特別愿吃,提高產奶量30%。是養殖企業對青貯玉米的需求,催生了這種提前收割的方式,在段泊嵐之所以推廣快,得益于這里養殖場多,并和農戶之間有合作協議,企業按市場價格連秸稈帶玉米全株收購,再進行青貯處理。 ????快晌午了,輪到老周收割了,等得有些急的他,看著收割機下了地才安了心,今年他種了27畝玉米,有20畝青貯期收獲,今天收尾。 ????“為啥青貯期收獲?俺給您算算這筆賬,”他與記者蹲在地頭攀談起來。 ????“按過去玉米熟了再收,總離不開人工,還是要一根根地手掰棒,剝玉米皮,再加上打、曬、運等環節,麻煩不說,人工費每畝地得400元,農民現在最怕的就是這個! ????“一畝玉米就算能打出1200斤產量,按1元/斤的市場價,收入1200元,但去掉人工費就剩800元了。” ????“但收青貯玉米不一樣,”老周介紹,帶棒的玉米,每畝產量3.5噸,收購價330-350元/噸,每畝收入1000多元。經聯合收獲機加工后的青貯玉米,收購價370元-380元/噸,每畝1200元收入,扣掉聯合收割機每畝100元費用,還有100元的運輸成本,農民拿到手里的收入至少是1000元。 ????天光已亮,段泊嵐街上運玉米的三輪車已川流不息。 ????“這是新的‘搶農時’!”青島新希望琴牌乳業示范牧場負責人韓國軍感慨介紹,從9月16日到29日,他們收了2500噸青貯玉米,別的企業和他們一樣,按照與周邊農戶簽的訂單,都要求這一天結束,時間很重要,否則玉米青貯的口感就大打折扣,所以段泊嵐的糧農就上演了奪糧之戰。 ????承包了600畝糧田的段一村青年農民王丕錫,全部實行青貯玉米收獲,他開著一輛面包車,帶著一臺玉米青貯收獲機、一臺拖拉機來到地邊收糧。“這一天下刀子也得挨著!”王丕錫告訴記者,對農民來說,“搶農時”永遠是硬道理,“搶”出這一天,按時把合格青貯玉米送到企業,完成訂單!頃刻,玉米青貯收獲機已下地了,耳邊只聞機聲的轟鳴…… ????“浪奔,浪流……”下午4時,王丕錫的玉米收割收工時,手機鈴聲響了,企業來電催貨了。 ????“只要有收成,有收益,農民吃苦不算啥!”王丕錫說。 ????即墨市畜牧示范園提供的數據:段泊嵐鎮今年種了7萬畝玉米,其中1.1萬畝在青貯期收獲,青貯玉米量達3萬噸。即墨市收獲了34萬噸青貯玉米,可為玉米種植戶增收7800多萬元。(本報記者 錢 卓 本報通訊員 呂 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