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_色综合久久99_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

新聞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小頭條 > 正文

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人口再生產不能一放了之

來源:中國網-- 2011-10-08 14:59:27 字號:TT

  人口紅利是綜合作用

  《財經國家周刊》:近年來,過去似乎比較冷門的人口問題,如人口紅利等,已經成為輿論的焦點。正如您所說,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正在不斷凸顯出來,并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您如何看待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李斌:對于如何認識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增長作用的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還是有爭論的。

  人口紅利理論上的概念,是指在一個人口結構中,人口撫養比相對比較低,家庭負擔比較輕,儲蓄率比較高,從而有利于創造出更高的產出,有利于實現資本積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正處于勞動人口比重大,人口撫養比相對較低,能夠提供成本較低的勞動力資源和較高的儲蓄率的時期,在良好的經濟體制保障下,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動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各項政策綜合性的結果。勞動力、人力資源如果要發揮它的作用,也需要體制的支持。例如,如果中國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市場經濟體制,就沒有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就沒有廣闊的國際市場,沒有目前我們擁有的大量出口規模;同樣如果沒有城鎮化進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無法轉移到城市。那么如此龐大的人口總量,都閑置在農村的土地上,究竟是紅利還是負債?

  因此,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不完全是依靠一個單純的人口數量就可以達到的,是包括了市場化進程、走出去戰略、科技進步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在我看來,計劃生育實施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是不可否認的。這一政策的巨大貢獻,實際上是為中國這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人口環境,開啟了一個經濟加快發展的窗口。多年來,中國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口增長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一高一低”,就體現了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狀況。

  《財經國家周刊》:未來5~10年,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將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將如何變化?

  李斌:從撫養比指標來看,2025年左右將超過50%,還有將近15年的時間。“十二五”期間是中國人口撫養比最低的時期,這一時期,老齡化剛剛加速,是青壯年人口最多的時期。

  但是,人口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能僅依靠人多的優勢、維持低工資來促進經濟增長,而是要靠科技進步,靠勞動生產率提高,靠人力資源“紅利”,而不是簡單的勞動力“紅利”。

  從人口結構特征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充足。2010年15~59歲人口9.4億,占總人口的70%,“十二五”期間達到峰值后緩慢下行,但在2045年前勞動年齡人口仍然保持在8億以上,多于歐洲人口總和。因此,未來我國勞動力數量不會短缺,實現充分就業任重道遠。

  從市場容量規模看,我國在很長時期內仍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全球競爭力報告2010~2011》顯示,我國在139個參評經濟體中居27位。首要的競爭優勢在于巨大的國內和國際市場規模。我國人均收入仍處于較快增長階段,內需潛力巨大,成為拉動經濟長期較快增長的強大動力。

  從工資收入變動趨勢看,存在可承受的增長空間。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物價向上波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今后我國勞動力成本合理增長是客觀趨勢,這也是勞動者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調整分配關系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體現。當前我國勞動力成本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20~1/10,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同時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了勞動力成本水平總體還是比較低的,依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從勞動力素質看,人口素質總體不高則是影響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瓶頸,尤其是農村勞動年齡人口的文化程度不高。在當代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經濟增長的瓶頸越來越表現為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短缺。

  《財經國家周刊》:您認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上述變化,將給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李斌:應該說,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已成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提高核心競爭力、確保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必須下大力氣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受教育年限,大力發展高中和職業教育,培養出適應產業結構變化的勞動力隊伍,提升人口質量紅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這一任務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可能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們都知道,制造業是物質財富積累的基礎,是新興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由之路。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制造業的興衰決定大國的興衰,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不可能有經濟強國。中國目前就處于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時間窗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托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充分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巨頭。1980年到200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不足800億美元快速增加到16912億美元,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也由3.4%提高到18.6%,先后超越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

  國際研究機構HIS環球透視日前發布的一項相關研究指出,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19.8%,高于美國19.4%的水平,趕上了在全球最大商品生產國的寶座上盤踞110年之久的美國。我國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完成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離不開制造業強國支撐。據統計,我國傳統制造業所依賴的20~4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2010年達到5.55億峰值后逐步下降,2020年降至5億左右;2018年,印度該年齡段勞動力規模開始超過我國。這些人口特征變化,決定多年來形成的低勞動力成本、高要素投入制造業競爭模式難以為繼。

  同時,我國制造業大多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產業附加值低,在大國經濟體紛紛實施“回歸實體經濟戰略”的大潮中,迫切需要向產業鏈高端轉移、向“中國創造”轉型。必須緊緊抓住未來人口趨勢變動的戰略機遇期,充分挖掘勞動力、內需市場和產業配套等綜合優勢,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培育企業創新能力,引導產業梯度轉移,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促進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加速人口城鎮化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年齡分布上,也體現在區域分布上。區域人口分布不平衡、城鄉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流動人口的生存與發展,成為保證區域經濟發展活力以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化呈現出矛盾的景象。一方面,大量的農業用地不斷被征為城市建設用地,與此伴隨的是大規模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而另一方面,是城鄉二元化之間的相對差距在部分地區逐漸擴大,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工作與生活的同時,并沒能獲得真正的市民身份與市民待遇。“在十幾億人口大國推進城鎮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李斌表示。

  在城鎮化進程將加速發展、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靠內需市場的未來多年,政策當局目前急需破解的難題是,如何充分挖掘出人口城鎮化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

  《財經國家周刊》:當前,中國人口流動和區域分布呈現哪些明顯的特征?未來將如何發展?

  李斌:近年來,我國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對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經濟布局與人口分布均衡性、區域間公共服務差距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外投資和產業轉移的推動下,經濟布局向沿海地區積聚。目前,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經濟圈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3%,人口占21%左右。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等體制因素,勞動力人口與贍養人口空間分離,區域間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差距加大。人口合理分布,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

  我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和遷移,2010年流動人口約2.2億人,未來將超過3億人。必須高度關注并深入研究人口流動與遷移問題,把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作為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

分享到:
-

-

相關閱讀青島新聞

我要評論 提取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島新聞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孟村| 柳江县| 昆山市| 甘孜县| 闻喜县| 唐海县| 北京市| 林口县| 阜城县| 西宁市| 潼关县| 那曲县| 年辖:市辖区| 吐鲁番市| 晋宁县| 五家渠市| 中方县| 木兰县| 凤山县| 沧州市| 阳曲县| 沅江市| 包头市| 盐边县| 永济市| 绵阳市| 安福县| 凤庆县| 周口市| 鹤山市| 黎城县| 集贤县| 远安县| 元谋县| 皮山县| 贵溪市| 康保县| 上犹县| 射阳县|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