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新聞網6月30日訊? 作為膠州灣隧道建設專家團成員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對膠州灣隧道建成的意義給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認為,膠州灣隧道的建成通車不僅在我國隧道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還將為規劃中的蓬萊—大連海底隧道、雷州半島—海南島海底隧道提供豐富的建設經驗,也為我國從“隧道大國”向“隧道強國”邁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 ????膠州灣海底隧道是我國第一批在建的海底隧道,去年實現通車的廈門翔安隧道為6.8公里。在國際上,東京灣海底隧道全長9.5公里,挪威海底隧道長7.9公里,“從長度上看,這兩條隧道都比膠州灣隧道要長,但他們最寬的也只是雙向四車道,而膠州灣隧道是雙向六車道,可以看出,膠州灣隧道在世界同類項目中規模是最大的。” ??? 周豐峻院士說,在工程規模大和難度大的考驗下,膠州灣隧道的工期卻沒延長,“項目充分增加作業面,最多時達到17個作業面,全線4個標段,3000名施工人員夜以繼日建設隧道。原計劃工期為47個月,經過嚴密部署,實際用了46個月就全面竣工。”周豐峻院士為記者這樣講解道。 ????談到施工時的前期準備時,周豐峻回憶說,施工團隊全力把前期準備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足,先后邀請近20位院士和設計大師,多次進行專業咨詢和研討。正是因為準備工作扎實充分,2007年8月工程正式開工后僅用時不到3年就實現主線打通。 ????此外,為了克服海底各種復雜的地質、地貌,隧道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他告訴記者,穿越海底建隧道,在施工作業中是最難的,風險也是最高的。經過前期反復的勘測探明,膠州灣隧道工程地質情況復雜,共探明斷層18條 (其中海域段有13條),地質構造以中、新生代脆性斷裂構造最為醒目,海域段以噴溢火山巖和次火山巖為主,大部分基巖裸露,施工過程中容易發生塌方、涌水、巖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在膠州灣隧道施工中,工程各標段項目部共投入各種現代化機械設備和儀器數百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國內最先進的,正是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為膠州灣隧道的勝利貫通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西班牙生產的濕噴混凝土機械手、意大利生產的C6鉆機、瑞典生產的三臂鑿巖臺車、瑞士生產的地質超前預報儀以及地質雷達、紅外線探水儀等,都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兩臺噴錨機械手,“功夫”好生了得,其工作效率相當于普通噴錨機的6倍以上,提高了混凝土的錨噴質量,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省了成本。地質超前預報儀“目光”極其“犀利”,能夠穿透巖層,“看”清掌子面前方100至200米范圍內的地質情況。C6鉆機在鉆探作業過程中,能夠全程全自動記錄推進力、扭矩、轉速等參數,并據此準確計算前方圍巖類別。(青島新聞網記者? 朱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