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依靠著這些保存百年的圖紙,基督教堂開始恢復昔日的彩色光芒。“上帝之眼”是恢復的第一扇玻璃窗。 毫無疑問,歷史資料和工藝的保存是復建最重要的因素。德國人對文化傳承的嚴謹態度,讓青島的這個老建筑恢復了昔日的榮光,勾連兩者的,是一個名叫歐涵的德國人。 一個德國人的努力 歐涵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1991年曾獲得德國漢堡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現在,他的身份是中國德意志文化遺產基金 正是這個基金會,幫助基督教堂與德國各機構聯系,并籌措了資金進行修復。 最初,歐涵只是在中國從事中德之間的文化教育和商務交流工作。2006年的一個德國到青島的考察團改變了他之后的事業。這個考察團有80多人,成員主要是德國建筑領域各方面的專家和技師。作為一個“中國通”,歐涵當時負責幫助這個考察團與中國人溝通。考察團到青島沒多久,就不斷有成員找到歐涵,希望他能想辦法,讓他們能在青島待得更久些。 對此,歐涵并不意外。 1898年,德國和當時的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青島成為德國的租界地,時限99年。德國政府按照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在這里造城。直到1914年德國在一戰中戰敗,青島被日本占領。 德國人在青島留下了一個現代化城市的雛形,青島有著至少上百座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德國老建筑:總督府、總督官邸、公寓、別墅、飯店、俱樂部……不少建筑的華美和精細,在經歷過二戰炮火的德國本土也不多見。 這讓德國建筑領域的專家們大開眼界,但是,他們也很遺憾,這些老建筑外表看起來還不錯,但很多保護措施都太籠統粗糙隨意,還有一些建筑年久失修。他們很想留下修繕和保護這些老建筑。“他們都表示,不要工資,不要補助,只要能留下來做事就行。”歐涵很理解同胞。德國是個非常重視技術傳承的國度,每個行業的歷史都很長,工藝規范,手工藝工作者并不比腦力勞動者得到的歡迎和尊重少。 在他們看來,這些老房子雖然在中國,但這是德國人建的,是德國建筑文化在中國的留存,他們有責任維護德國建筑的質量。 為了能讓這些同胞留在青島,歐涵聯系了青島市規劃局局長和老建筑集中的市南區區長。他們都接待了訪問團,卻沒有回應德國人希望留下的愿望。 同胞離去之時的失望,讓歐涵覺得自己有必要做點什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同胞和自己的想法向他青島的朋友、中國商人孫嘉毅提起,孫嘉毅一聽就很感興趣,他們決定在德國發起成立一個基金會,任務是通過德國文物保護專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技師等專業力量,對位于中國的德式建筑文物的保護進行積極支持。 這個民間基金會得到了德國聯邦經濟及科技部和外交部的大力支持。“他們認為這些老建筑,也記錄了德國當年一段不光彩的殖民歷史,德國人需要正視并保留好這段歷史,以警后人。”德國外交部甚至幫歐涵他們籌集了江蘇路基督教堂第一扇窗戶的更換資金。 2009年7月,民間性質的中國德國基金會中國德意志文化遺產基金會在柏林成立。江蘇路基督教堂的維護,也正是他們在中國的第一個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