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南區自 2008年提出“統籌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以來,就開始在義務教育均衡進程中探索前行。科學統籌,“抓東西、強中間、優全盤”,填谷揚峰,市南區優質教育的覆蓋面不斷擴大。目前“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格局業已初現,市南區基本實現了由“點”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區域教育品牌的轉變,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高水平上的均衡發展。 硬件升級合理布局 為落實 軟件均衡共享資源 市南區還緊緊抓住名校校長和名師這一教育優質資源的核心,加大人才流動與培養力度,激發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內在活力,從“軟件”上實現教育公平。2008年以來,市南區82%的公辦中小學校長和81%的中小學副校長已經完成了輪崗,成立了3個名校長工作室,以名校長帶動年輕校長的成長;選派47位名師到發展中學校任教,優秀師資輻射到61%的小學及75%的初中學校。此做法作為典型案例在第二屆中國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評選中獲得優勝獎。 市南區堅持“輸血”與“造血”雙管齊下,實施了一系列相關的名師培養配套措施,出臺了《市南區名師培養計劃》、《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每兩年評選10名“市南名師”,除規定每位名師獲得獎勵1萬元之外,還賦予名師指導培訓、幫扶義教等相應的職責和任務。2008年以來,市南區依托中國教育學會,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區域教師發展培訓基地,投入1200多萬元用于教科研及教師培訓;啟動了《教師專業素養三年提升計劃》,旨在通過三年的全員練兵,全面提升教師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2011年,市南區又啟動了師資培養 “五項”工程,在全市率先啟動了千名班主任全員心理專業素養提升活動,加快各層面教師的培養。 近期,市南區教育局正在進行全方位的調研工作,擬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制度建設,加大教師交流力度,在全區各校范圍內,采取學片內交流、校際點對點幫扶交流等方式讓教師資源流動起來,成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源頭活水。硬件升級,軟件更優,為市南區向教育現代化騰飛的發展之途鑄就了堅實的兩翼! 創新管理借力發展 為盡力縮小校際差距,有效提升全區學校的教育品質,市南區還在創新管理模式、發掘優質教育潛力方面作出有益嘗試。實行了學區片管理和校際牽手,在學校工作綜合考評中進行捆綁式考評,促進了幼小初一體化的銜接發展,推進了中部優質學校與東部、西部普通學校聯合發展,在教育科研、課程改革、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資源共享,全區呈現出“中間帶動、兩翼延伸、優質擴大、齊頭并進”的良好發展態勢;確立了“上掛外聯、高端借力、分層發展”的目標,如今70%以上的初中學校實現了與中國教育學會、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聯姻”。2011年,市南區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識教育集團簽訂合作協議,三方將在教學、科研、活動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度合作,以“清華優才素質培養系列項目”為核心,構建青少年素質培訓體系,廣泛開展青少年素質教育普及課程,為全區青少年提供更加高位的素質發展平臺。 一校一品彰顯特色 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并不是千校一面,而應是追求高水平、高層次的多元化、特色化發展。市南區堅持 “特色育人、文化立校”辦學理念,引導學校在綜合把握傳統文化、發展潛力、辦學規律和社會發展要求基礎上,充分挖掘優勢項目,準確定位,彰顯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形成市南教育“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良好局面。如今,全區70%以上的學校已在特色化建設方面凸顯成效,一股源自內涵的力量正在成長起來。 經過不懈的努力,市南區越來越多的“非名校”社會知曉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區內更多學生家長的擇校愿望大幅下降。生源的良性流動真實地折射出教育取向之變,成為市南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和見證。 隨著全國、省、市各級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優化,市南教育也將秉承敢為人先的姿態和創新精神,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進教育優質均衡向更高層次邁進,讓市南教育的發展真正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教育需求同步、與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比肩! 記者 臧旭平 |
上一篇:市南區啟動百日宣講活動
下一篇:“不用強拆,我們自己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