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公益事業的崛起已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公益所代表的民間力量,正在孩童般的茁壯成長。她所凸顯出來的力量,不僅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溫情洗禮,從精神層面來挖掘,你會發現,在汶川地震及玉樹地震這樣的國難面前,公益撐起了一個民族的脊梁,無論是誰,無論以哪種方式,我們都走在一條路上,那就是:愛與關懷的道路。 然而,這條道路并不好走。部分人士對國難后社會捐款的熱切關注,逐漸演變成了對捐款動機的探討!比如,曾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兩次捐款達2.1億元的加多寶集團(王老吉),最近被套上了“公益營銷”的帽子,2.1億的善款,到頭來卻被評價為“吸引眼球、炒作、急功近利、忘掉社會責任”。相信此時的加多寶集團,一定愕然矗立在原地,感嘆風從哪里來。 請不要忘記,公益來自哪里。 有句禪語:“從心出發,心在哪里,行為就在哪里”。因為心被感化,所以付出愛與行動。一個企業或組織,都是由人管理的,它跳躍的是人的心。那么捐款的行為,從出發點來看,它是人心所煥發的關懷。雖然它披上的是組織的外衣,可是人心的意念最終促使組織的行為。 從這個邏輯,不難理解,公益來自“人心+仁心”。這是最本質的基石,沒有“仁心”,談何捐款?談何公益? 公益的推動,需要一步步的感召,需要我們共同澆灌。 汶川地震,眾多致力于社會責任的企業,帶著一顆顆赤誠悲憫的心,邁著回饋社會的堅定步伐,給災區人民送去善款和物資。它們在施惠于災區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成為一名愛心傳遞者,在無言無求地傳遞著愛心。這就是一種感召,來自社會責任的感召。 加多寶汶川地震的1億元,在社會上引起的軒然大波,致使公益得到了它最有價值的傳播。傳播的價值體現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彰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公益事業的魅力。當然,也讓我們感到,擁有百年歷史的王老吉,帶來的不僅僅是“防上火”,更是一種中華民族大愛精神的體現。 在4月20日晚中央電視臺“情系玉樹,大愛無疆——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特別節目”中,共募得善款21.75億元人民幣,金額超過了2008年央視汶川地震募捐晚會募得的15.14億元。誠然,這次募得的善款,與汶川地震中眾多企業的堅定捐款不無關系。我們欣喜的看到,善款捐贈額度達1億的企業已有所增加,例如大連萬達、泛海控股。雖然善款不分大小,但額度的遞增,一定與感召的力量有一定的關聯。 公益的堅持,它不是我們想象的容易和偶然。 提及公益,與其并行其右相扶相持的往往是企業。企業踏在公益的道路上并不輕松。我國的公益氛圍仍然較孱弱,企業走在公益的前列貴在堅持,也需要被扶持。 從加多寶舉例來看,這家企業在兩次地震時的捐款并非偶然。據筆者調查發現,這家企業已經持續資助貧困學生上大學已長達10年時間,而這漫長的10年資助和大大小小的慈善捐助,都處在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常態行為中,并沒有刻意渲染造勢之嫌。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公益領域未被大眾知曉的加多寶集團,一舉在汶川地震中捐款1億了。但是在部分人士看來,汶川地震及玉樹地震的大額捐款一定是有意為之的突發作秀,這成了加多寶的尷尬之處。10年助學和慈善捐助的低調,在外界的質疑中,未能替它解說“我一直在努力公益,只是偶然出現在聚光燈下。” 據調查,加多寶玉樹地震的捐款,已經在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推動下,即將投入到國家整體規劃的玉樹災后重建項目中。相信加多寶也許會松一口氣,善款正實實在在的幫扶災區,是非過后,一切都將塵埃落定。 當一個企業拿出營利的一部分投入到公益中,這并不違背它對員工的付出。員工的薪酬價值與其崗位價值是匹配的,企業營利對社會的回饋與員工履其職、得其酬,是不同的兩件事情。據業內人士透露,崛起于廣東的加多寶,其薪酬水平和福利在廣東發達地區的企業中是中等偏上的。目前,加多寶正在倡導全民公益,他們的員工也在公益文化的推動下,以月捐的形式進行著不求回報的付出。當加多寶全民公益的理念滲透到所有可以觸及的人群時,她將以她的堅持,攜手更多人踏上公益的道路,公益的隊伍也將無限壯大。 我國的公益事業必然要經歷一個由孱弱到壯大的過程,這個過程或許會曲折,或許會艱辛,但都離不開公眾的支持和理解!客觀的鼓勵將有利于推動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而我們最終享受的,將是公益帶來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