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水渠現濟南。 記者 呂廷川 攝 考古現場發現一條道路,南北走向。據考證,為唐代至宋代時期的道路,在唐代即已經形成,一直延續使用到宋代。考古所專家告訴記者:“這條道路寬2米,距現代地表約6.2米,按地質區分,可分為2層。上層形成時代為宋代早期,在這層出土了少量陶片和瓷片;下層形成時代約為唐代,本層中間發現兩條平行的古代車轍。” 記者看到,道路的平面與溝渠的開口平面基本一 現場發現 兩條古代車轍 古水渠存在 三大謎團 濟南大明湖西南門對面一建筑工地發現了4條古水渠,省城考古所專家判定這四條水渠均為宋代遺跡。在昨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考古專家表示,10米之內發現如此多水渠,這足以證明濟南市在宋代時期泉水就非常豐沛。 昨天記者來到大明湖南側一建筑工地,工地正進行地基施工,現場已挖掘出五六米地基放坑,在放坑內有一些溝墻,據現場的考古人員介紹,這是四條水渠,其中三條為南北向,一條為東西向。東西向溝渠是用青磚砌成的,包括底面也用了青磚平鋪。因為年代久遠,砌渠用的青磚有的已經風化,還有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斑駁裂痕。 考古所專家表示,由于相距10米之內就有4條溝渠,證明宋代這一地區泉水資源極為豐富。這一區域“與南面地勢較高處的趵突泉北路6號遺址、高都司巷遺址考古發掘相聯系,當時這一大片區域的泉水應是自南向北大量流過,然后一直向北延伸。磚砌的溝渠明顯是人為建設的,這個人造溝渠是人為的引水工程,應該是用來把大的溝渠中的水橫向引到所需之處。”濟南市考古所仝艷鋒博士說。 據介紹,現場的遺址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地層,最上面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積累的大量現代建筑垃圾;第二層為黑色淤泥層,形成時代為宋代至民國時期;第三層是文化層,從上到下形成時期為宋代至唐代。所發現的4條水渠、道路等遺跡處于第三層,應該是宋代的。另外現場還發現了陶盆、“開元通寶”銅錢等,年代更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