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有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每周一晚到工人文化宮聽講座成了一批職工群眾的固定活動。以傳播先進文化、提高職工素質為己任的“每周一講”自1983年4月8日創辦以來,已經風雨不輟地堅持了26年,被評為全國工會制造十大品牌,也是青島市總工會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大力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的一個縮影。 ????“提高職工素質,工會責無旁貸。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大 ????把工會建設成為培養高素質職工隊伍的大學校,是新時期工會建設的方向,而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必須有硬件設施的保障。近年來,青島市總工會累計投入億元資金,相繼建成青島市工人文化宮文化大廈、工人體育場、第二工人文化宮職工文化體育綜合樓和職工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形成南北呼應的兩個職工活動中心。同時,在各區市及全市重點建設工地、集體公寓等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區域(行業)建立外來務工文化活動服務站,使之成為滿足外來務工青年業余文化需要的流動活動場所。市總工會還與市建委等單位已聯合開辦建筑工地職工夜校1000余所,同時,加強工會“職工書屋”建設,全市共有全國“職工書屋”示范點6個,省級“職工書屋”自建點62個,其中全省百佳“職工書屋”7個。 ????提高職工思想道德素質是推進職工素質工程的基本要求。青島市總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職工文明素質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深入開展“共鑄理想信念、共促科學發展”主題教育,增強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宣傳發動組織勞模、職工、農民工等觀看電影《鐵人》;廣泛開展了職業道德建設“雙十佳”先進評選活動;開展“鑄造誠信”活動,近幾年在全市各行各業的班組、崗位中評選出1000多個“青島市職工誠信示范崗”。 ????大力提高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工會組織的應盡職責。青島市總工會將“創建學習型組織,爭當知識型職工”活動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之中,以提高職工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素質為核心,以包括一線職工、科技人員和農民工在內的職工群眾為主要對象,以增強廣大職工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為目的,建立完善了“創爭”活動組織領導體系、考評指標體系和保障體系,從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陣地建設、經費提取使用,到培訓執行情況的監督考核以及將職業技能培訓、經費保證納入職代會、廠務公開、集體合同內容,從制度上監督保證職工參加學習培訓權利的落實,確保教育培訓經費足額提取并按規定使用。同時,注重“創爭”典型的培養、選樹,在全市產生了許振超等一批全國、全省知名的“創爭”活動先進集體和個人。全市有學習型組織80個,學習型班組79個,知識型職工76名。 ????職工技術技能素質是職工實現就業、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工會組織提高職工綜合素質的關鍵所在。青島市總工會創新“賽訓結合、以賽促訓”的職工培訓思路,采取“建立培訓基地”、“崗位練兵比武”、“名師帶高徒”和“送培訓到基層”等培訓方式,切實提升職工的從業能力。全市各級工會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達15000期,培訓工會干部及職工70余萬人。完成班組長培訓6000余人次,舉辦農民工培訓班4個,培訓職工170名。 ????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職工文體活動,提高職工健康素質工會組織有獨特的優勢。2009年,在青島市總工會組織下,文藝晚會、體育健身運動會等文體活動的熱潮一浪接一浪,勞動者之歌唱響了島城。“我們與共和國同行”2009青島職工藝術節,開幕式氣勢宏大,高亢昂揚又充滿時尚元素,制作包裝精良,全市數十萬名職工廣泛參與了藝術節的音樂、舞蹈、曲藝等五個單項的活動,充分展示了職工藝術家的風采和全市職工文藝活動的豐碩成果;青島市第三十七屆職工運動會新穎別致;十一運火炬青島站傳遞活動,市總工會李皓主席作為十一運火炬手參加了傳遞活動;“五月放歌”慶“五一”電視文藝晚會、紅歌會,青島市職工乒乓球、羽毛球比賽,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各種活動以及健康跑、健步行、登山、健美操、排舞等活動20多項活動相繼舉行。這一年,青島市總工會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省職工迎全運健身活動月優秀組織獎。 ????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每周一講” 是青島市總工會多年精心打造的以傳播先進文化、提高職工素質為己任的著名品牌,那么,以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為主要內容的“共同的家園”主題系列活動是青島市總工會近年來打造的又一品牌。該項活動已連續開展了4個年頭,已先后數十次走進工廠、車間、社區、建設工地,慰問農民工十余萬人?!肮餐募覉@”主題系列活動依托“外來務工人員文化工作服務站”,通過“流動課堂”、“流動書箱”、“流動活動陣地”等形式,為農民工們送演出、送課堂、送書籍、送電影等,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豐富和充實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肮餐募覉@”已經成為青島廣大農民工學習交流的家園、陶冶情操的家園、強身健體的家園、提高自身素質的家園,在全社會形成關心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本報記者 趙紅葵 通訊員 吳留文 |
上一篇:冬天里的“一把火”溫暖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