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已經很嚴厲,為什么有人不怕?專家指出,關鍵是貪腐官員被抓比例太小,令其有僥幸心理,要從源頭上治腐必需公眾參與,尤其是利害關系人的參與 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規定,確定了在《刑法》中增加“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等新罪名。上個月,中紀委十七屆四次全會也發布規定,把住房、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列入黨員領導干部須報告的個人有關事項。各方面信息表明,反腐工作已然進 對這場由上而下吹起的反腐勁風,公眾是何反應?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騰訊網,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1983人參加)顯示,71.5%的人表示自己“會參與反腐”。 公眾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參與反腐?“網絡曝光”名列第一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部教授王偉告訴記者,利用影響力受賄的量刑,在查處一些腐敗案件中實際上早已采用。現在“兩高”的補充規定是在總結有關經驗的基礎上把它更加明確化,操作起來法律依據更加清楚。“這屬于懲治范疇,近年來防治腐敗體系確實在不斷完善。”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則表示,這確實是好的措施,但還是屬于末端治理的手段。其實大家更期望怎么從源頭上堵住腐敗。 “懲治已經很嚴厲了,為什么有人不怕?”蔡定劍發現,現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腐敗官員中被抓的比例太小,讓貪腐分子抱著僥幸心理。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必需公眾參與,而且必須要有利害關系人的參與與監督。 公眾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參與反腐?調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網絡曝光”,75.5%的人選擇此項。接下來依次是:“舉報”(58.2%)、“媒體曝光”(53.8%)、“信息公開”(48.0%)、“信訪”(30.6%)、“審計”(30.1%)。 中國礦業大學理學院教師王培榮在徐州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從2000年開始,已有過12次民告官的經歷。2008年7月6日晚,他通宵發出了幾千封電子郵件和帖子,反映時任江蘇徐州泉山區區委書記董鋒的作風問題。一個多月后,董鋒被正式逮捕。王培榮也因此被稱為“著名網絡反腐舉報人”。 王培榮舉報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實名。即使在網上發帖,他也貼出真實姓名和聯系電話,“我會為真實性承擔責任,這樣也避免造謠誹謗。我不怕承擔風險,只要大家都敢站出來,腐敗分子肯定會越來越少。” “舉報人的目前生存狀態很不好。很多怕遭到報復,就帶著材料來找我,希望我替他們舉報。我只能通過我個人的力量,提醒有關部門重視保護舉報人,鼓勵老百姓參與到反腐敗的行列中來。”王培榮說。 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說,從憲法到具體的規章條例,都已經有關于保護舉報人的規定。“但現在的問題是,執行機構有沒有明確的責任和足夠的權威?是中紀委提供保護,還是檢察院?香港的責任就很清楚,由廉政公署接受舉報、提供舉報保護,所以香港能做到舉報信息中70%都是署名舉報。” 調查中,67.3%的人表示,應該發動全民參與反腐,要做到渠道暢通,充分保護舉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