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開學前,安徽省教育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各類幼兒園一律不得使用幼兒教材、課本等變相教材。這份通知強調:“嚴格按照幼兒身心成長規律開展保育教育工作,嚴禁‘小學化’教學。”昨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安徽省的“禁書令”招致家長的擔心與爭議。 ????幼兒教材要不要禁除,這不是一個根本性問題,即便真的能徹底禁除,也只是教育內容作了些調整而已。如果家長普遍覺得只有使用教材才能讓自己的孩子“ ????家長何嘗不想讓孩子保持純真的天性,過一個快樂自由的童年。只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知五加五等于十,不懂數十句英語,不識幾百個漢字,便進不了一個“好”的小學?!跺X江晚報》上月初就報道過關于“學前識字量”的潛規則,學前不識三四百漢字的話,上了一年級短期內可能很難跟上老師教學進度,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劣勢。有這樣的“剛需”,哪個家長敢實行“放羊”式教育呢? ????這又似乎不能怪老師,因為老師也是被很多學前識數百字乃至上千字的學生逼的。家長間堪比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的學前教育競賽,必然產生一個學校與家長間互相牽制的教育怪圈,于是我們的幼兒園日益“小學化”,很多本應在小學時學的內容比如拼音、加法等都提前在幼兒園灌輸完畢。 ????為何家長都患了孩子成長憂慮癥?那條橫亙在家長面前的“起跑線”,它通向的終點是哪兒?幼兒園是小學的起跑線,小學是初中的起跑線,初中是高中的起跑線,高考應該就是第一個“終點”。家長們對幼兒實行的一系列超前教育,其源頭卻是十幾年后的高考。為了這個“終點”,不惜逼著孩子放下喜歡的玩具,拿起紙筆,對著各種各樣枯燥的“教材”,早早“演算”人生,早早“閱讀”世界,也早早戴上眼鏡,早早拋棄童真與童趣。 ????幼兒在很多方面本是一張白紙,智慧的教育是讓孩子發揮想象,挖掘潛能,拓展思維,自己去描繪。而不明智的教育則是用一系列“超前”的灌輸去泯滅興趣,堵塞心智,窒息自由,扼殺個性,幫孩子填滿了整個畫面。幼兒園小學化,本來是想贏在“起跑線”上,而現實卻可能是剛起跑就崩潰了。 ????據《現代快報》報道,今年暑假,5歲女孩王君怡(化名)的父母花1.5萬元報了12個興趣班。從放假第一天起,小君怡天天在各個班之間連軸轉,開學后的周末也要上興趣班。“十一”前,君怡受不了這樣的“厚愛”,終于“崩潰”了——經常用手、頭撞墻,手上還被撞出血,嚇壞了的父母趕緊帶其到湖北省中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類似的悲劇其實聽得不少了,但看不到有全局性、根本性改變的可能。這段時間教育部幾位大員在電視上對全國觀眾大談教育成就,只字不提這些根本性的危機。看來,家長只能自己掌握好分寸了。(作者 洪信良) |
上一篇:警惕禁書令成為官僚主義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