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九三”抗戰勝利后,黑龍江地區是全國解放最早的省份,曾經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做出突出貢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人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從根本上改變了日偽統治時期千瘡百孔的凄慘景象,把千里荒野變成萬畝良田、滾滾油田,將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 一、優越的自然資源 黑龍江省地勢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和完達山脈綿延起伏,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山地和丘陵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0.5%;中西部有松嫩平原,東北部有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東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原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37%。 黑龍江省屬于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冬季受蒙古高原氣候控制,盛行西北風,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春秋兩季氣候多變。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5℃之間,降水量400-700毫米,無霜期130-150天。 黑龍江省位于東北亞地區的中心,是中國東北從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東歐的窗口,也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向獨聯體及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邊境線長2981公里,是中國與俄羅斯邊境相連最長的省份。 黑龍江省地貌特征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和完達山脈綿延起伏,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山地和丘陵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0.5%;中西部有松嫩平原,東北部有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平原-東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原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37%。黑龍江省是中國耕地面積最大的省份,擁有耕地1183.8萬公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人均耕地0.31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占有量的3.4倍。糧食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00億斤以上,2008年達到845億斤,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出省商品量居全國第一位。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大豆產量居全國第一位。 黑龍江省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生物生長環境良好。黑龍江省境內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現有湖泊、水庫6000余個,水面達80多萬公頃,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條。黑龍江全長4,370公里,僅次于長江、黃河,列我國第三,是著名的國際界河;松花江全長2,214公里,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是黑龍江省境內最大的河流。黑龍江省全省水資源總量652.1億立方米,居東北之首,水能總理論蘊藏量739.5萬千瓦,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603.2萬千瓦。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松花江一級支流牡丹江流域,其次分布在黑龍江一級支流呼瑪河、額穆爾河、庫爾濱河以及嫩江干流等河流上,其余的分布在湯旺河、綏芬河及其他一些中小河流上。 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林業省份之一,是中國正在建設的生態示范省。全省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3.6%,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森林樹種達100余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余種,其中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是國內外少有的珍貴品種。全省林業用地面積2547.2萬公頃,占全國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林業用地的20.3%;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2040.3萬公頃,占全國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有林地的28.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積1515.1萬公頃,占全國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天然林的27.2%。天然林資源是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部分半山區縣(市),它既是東北地區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又是東北平原農業和呼盟大草原牧業生產基地的天然屏障,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黑龍江省有豐富的草原植被、草甸和沼澤植被,是中國10個擁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全省草原面積約433萬公頃,其中松嫩草場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優質的牧草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天然條件,全省牛奶和乳制品產量居全國前列。草甸植被集中分布在三江平原、穆棱河-興凱湖平原,此外在山間盆地及各大河流的漫灘也有斑塊狀、條帶狀分布。在地形部位較高地區以中生植物占絕對優勢。主要草本植物有:小葉樟、廣布野碗豆、小白花地榆、黃花菜、銀蓮花、嚙葉鳳毛菊、蚊子草、紫苑、走馬芹等;局部低洼地段有水毛莨、小葉樟、蘆葦、沼柳等。沼澤與葦塘植被,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興凱湖平原、烏裕爾河下游一帶,因地勢低洼,受地表積水與地下水影響而形成,大量生長苔草、小葉樟和蘆葦等。黑龍江省的沼澤和葦塘眾多,水面資源很大,具有生長蘆葦的良好自然條件,全省葦塘面積416萬畝,居全國第一位。 黑龍江省已發現的礦產達131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77種。石油、石墨、矽線石、鑄石玄武巖、巖棉用玄武巖、水泥用大理巖、顏料黃土、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巖和鉀長石等10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煤炭儲量居東北三省第一位。黑龍江省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39種,各類礦產年產值居全國第二位。主要礦產資源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超過14000億元。 黑龍江省野生動物達47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東北虎、丹頂鶴、白鶴等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馬鹿、黑熊、天鵝等67種。眾多的江河湖沼和水庫塘堤,棲息著上百種觀賞與食用魚類,有興凱湖的大白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以及內河中的“三花”(鳊花、鰲花、吉花)、“五羅”(哲羅、法羅、雅羅、同羅、胡羅)等,水產資源多達105種。土產山產資源有1000多個品種,最著名的是東北三寶(野山參、貂皮、鹿茸),此外刺五加、黑木耳、猴頭蘑、榛蘑、虎骨、熊膽、秋林里道斯香腸和酒心糖果、瑪瑙工業品等在國內享有極高的聲譽。 黑龍江省旅游資源豐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實施旅游牽動戰略,盡快把旅游業建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的戰略,以“冬季冰雪世界、夏季清涼世界、秋季多彩世界、春季活力世界”為支撐,塑造“黑龍江-中國旅游COOL省”總體形象,充分利用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冰雪旅游:冰雪觀賞、冰雪旅游、滑雪、冰燈、雪雕等別具一格。亞布力是黑龍江省著名的滑雪避暑勝地。位于哈爾濱市東193公里處,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國際旅游滑雪度假區。1996年因成功舉辦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而聞名遐邇。2009年2月18日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在亞布力舉行雪上項目的比賽。滑雪區內可進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也可乘野地雪橇、雪地摩托、坐狗拉爬犁穿行于林海雪原之間,享盡北國冬天的無窮樂趣。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是北方著名風景區、療養區;五大連池由300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5個相連的堰塞湖和周圍14座火山丘組成,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興凱湖是中俄邊境最大的界湖,中國境內面積1080平方公里,有“北國綠寶石”之譽。黑龍江省有悠久的金源文化、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金代上京會寧府等歷史遺跡;邊疆民族歷史文化獨具特色,世居的鄂倫春、赫哲、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習俗風情各異;嘉蔭的恐龍化石遺址;北極村“漠河的北極光”。哈爾濱素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深受歐洲文化影響,市內建筑頗具歐陸風情,索非亞教堂、中央大街、果戈理大街成為歐陸風情游的熱點。防洪紀念塔、龍塔也是旅游熱點。大、小興安嶺獨特的大森林地貌和氣候條件構成了自然和原始的旅游風貌。大森林的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和植物芳香氣,被譽為“天然氧吧”,是回歸大自然、避暑和休閑度假旅游的理想之所。 二、經濟改革成果豐碩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推進各項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突破封閉、僵化、單一的發展模式,經濟連續跨越新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黑龍江經濟總量由1952年的26億元躍上8000億元。2008年達到83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2年增長55.7倍,年均增長7.5%。200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727元,比1978年增長22.6倍,年均增長5.8%。地方財政收入由1952年的4.7億元,到1993年突破了百億大關,2000年突破200億元,2008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67.1億元,比1952年增長162.2倍,年均增長9.5%。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建國初期,黑龍江省經濟總量中三次產業結構是一產比重過高,二、三產比重偏低,1952年三次產業比例為45.8:30.4:23.8。到1958年,由于“一五”計劃時期大批工業項目建成投產,工業增加值快速躍升,二產比重超越一產,三次產業比例為29.5:48.2:22.2。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新變化,第三產業迅速增長,比重提高。逐步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裝備、石化、能源、食品等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以批發零售餐飲業、運輸、信息、咨詢等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2008年三次產業比例為13.1:52.5:34.4。與1952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的不斷改善,使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些瓶頸產業,如原材料、燃料動力、交通運輸等的緊張狀況得到基本緩解。 國企改革成果豐碩。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逐步完善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資本運營機構及權屬企業三個層次的國有資產鑒定和運營體制,全面進行了地方國有大中企業產權改革攻堅戰,如期完成了目標,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實現了地方工業整體扭虧的目標。非公經濟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煥發勃勃生機。 三、建成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 畜牧業大省地位日益增強。改革開放后,農民在有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同時,也有了牲畜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國家逐步取消對生豬的統派購制度,放開畜產品價格,廣大農民飼養畜禽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與畜牧業“主輔換位”戰略的實施,有力地推進畜牧大省的建設力度。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推動畜牧業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2008年畜牧業實現產值813.1億元,比1949年增長57.4倍,年均增長7.1%。2008年末,全省奶牛存欄221.5萬頭,肥豬出欄2350萬頭,分別比1952年增長183.6倍和70.2倍。豬肉、蛋、牛奶產量達182.7萬噸、109.3萬噸、577.1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72.1倍、59.7倍和383.7倍。 綠色食品大省地位日益鞏固。2000年來以來,我省緊緊抓住農產品市場需求結構改善的契機,“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綠色食品生產迅速向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2008年末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個數已達1200個,A級綠色食品種植面積4839萬畝,綠色食品認證個數、種植面積、總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已經初步打造叫響了“寒地黑土”、“北奇神”、“北大荒”、“大興安嶺”、“烏蘇里江”等一批資源環境型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了大批以“五常大米”、“慶安大米”為代表的地理標志產品。形成了貿工農、產加銷相聯結的綠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8大類產業體系,綠色食品產品已銷售到全國隊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并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四、老工業基地再現活力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開放初期,機械、食品、化工、冶金、紡織等傳統產業仍然是黑龍江工業的支柱產業,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經過三十年的不斷探索和完善,特別是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不斷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全省形成了適應現代市場發展需求的裝備、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主導產業。2008年,裝備、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6541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89.1%,利潤總額139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96.7%。 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隨著工業基礎建設的加強,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張,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2008年與1949年相比,原煤由461萬噸增長到8185萬噸,增長16.8倍;發電量由1.9億千瓦小時增加到719.2億千瓦小時,增長377.5倍;鋼由不足1000噸增加到475.1萬噸;水泥由7.1萬噸增長到1968.2萬噸,增長276.2倍。涌現出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產品質量好、品牌信譽好的名牌產品,哈電站設備、齊一重、完達山、九三油脂等企業的產品暢銷海內外。 五、城鄉市場繁榮興旺 市場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有商業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省零售額的90%左右,到1998年下降到23.8%,而個體私營經濟零售額所占比重已由1957年的1.6%上升到1998年的52.2%,已占據半壁江山。商品市場呈現新格局。商品交易市場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百貨商店,超級市場、批發市場迅猛發展,一些國際、國內知名大型零售企業如家樂福、好又多、大福源、沃爾瑪以及國美黑天鵝家電陸續入駐我省,這些強勢資本和先進管理模式的加入,改變了傳統的零售業競爭格局,方便了百姓生活,活躍了商品市場氣氛。到2008年末,全省有連鎖公司23家,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有20家,餐飲業有3家,連鎖門店806個。批發零售貿易業連鎖公司銷售額實現102.7億元,餐飲業營業額實現1.2億元。 消費產品不斷更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逐步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洗衣機、冰箱、彩電、攝像機、移動電話、微波爐等用品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隨著傳統的家用電器為主的耐用消費品的普及,十萬元以上級的消費品已開始走入居民家庭。 六、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26.6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54倍。我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對外經貿合作空間,開發利用境外資源和國外勞務輸出、工程總承包項目和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省簽訂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金額5.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7億美元。 七、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八、社會科技事業日益繁榮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省委、省政府實施科技強省戰略,努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來抓,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科學技術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第一生產力的效力日益突出。科研機構明顯增多,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全省科學研究開發機構由1949年的3個發展到2008年的719個。2008年,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1.5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8萬人。科技成果的研究、儲備和交易明顯得到加強。2008年,在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1319項;獲準專利4574項;成交技術合同1709項,成交金額41.7億元。有相當一批高端科技應用于生命科學、載人航天工程,全省科技研究與推廣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8年科技經費支出117.1億元,其中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72.6億元。 文化事業發展百花齊放。建國后,黑龍江省不斷加大文化產業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產業化發展,相繼落成了一批具有較高水準的基礎設施,文化發展內容和形式由單一變得豐富多樣,文學創作和演出水平有很大提高,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影視、舞蹈、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全面發展,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全省藝術表演團體由1950年的16個增加到2008年的84個,文化館由78個增加到131個,公共圖書館由2個增加到101個,博物館由2個增加到54個。2008年全省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6%和98.8%,分別比1978年分別提高56.6個和78.8個百分點。2008年有線電視用戶436.2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42.8萬戶,全省共有檔案館198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44萬卷。出版報紙由1952年的6579萬份增加到2008年的89960萬份,出版雜志由1952年的25萬冊增加到2008年的4249萬冊,出版圖書1952年的17萬冊增加到2008年的8869萬冊(張)。藝術表演事業展現出新亮點。全省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各類獎項多達上百個。培養北疆文藝勁旅,建設邊疆文化大省,龍江人特有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創造,以及我們長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區精神”、“抗洪精神”,為經濟社會又好以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技體育不斷取得新突破,我省運動員共在國內外一系列重大比賽中獲得獎牌數千枚,先后涌現出焦志敏、李對紅、孔令輝、楊揚、王濛、申雪、趙宏博等一批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承辦了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等許多大型比賽,向世界展示了我省體育事業的風采。群眾體育蓬勃發展。2008年,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人數約356萬人,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增加306萬人,增長6.3倍。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體育鍛煉增強了體魄和集體凝聚力。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建國以來,全省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疫病防治工作,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增加投入,全省醫療衛生保障以及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2008年,全省衛生機構達到8747個,比1949年增長40.1倍;衛生技術人員由1949年的0.59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18.1萬人,增長29.7倍;衛生機構床位由1949年的0.28萬張,增加到2008年的12.9萬張,增長45.1倍。每萬人口擁有醫院床位數由1949年的2.7張,增加到2008年的35.6張,增長12.2倍。人口平均壽命明顯增長,2008年全省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2.95歲。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阻止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傳入。 九、民生狀況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支大幅提高。職工平均工資由1952年的508元增長到2008年23046元,增長44.4倍,年均增長7%。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742元提高到2008的11581,增長14.6倍,年均增長12.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2008年的4856元,增長11.2倍,年均增長11.5%。收入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消費水平的增長,2007年全省居民消費水平為5986元,比1978年增長18.8倍,年均增長10.8%。 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數額大幅增加,吃、穿、用、住等物質需求已從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人們吃求營養,穿講時尚,用求高檔。消費支出中“吃”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他支出比重有所上升。2008年,我省城鎮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6.3%,比1980年下降20.6個百分點;農村恩格爾系數為33.0%,比1978年下降28.8個百分點。交通和通訊、文教娛樂、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有所加大。民用汽車和移動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國際互聯網從無到有,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一種主要手段。2008年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306.5萬戶。居住狀況明顯改善。1952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只有3.2平方米,2008年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23.8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1.5平方米,也比改革開放初期大幅增加。 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改革開放初期,只有相當少的農村五保戶受到低水平的救助,社會保障基本為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省各級地方政府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切實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建立健全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著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絡,緩解了人們的后顧之憂,維護了社會的穩定。2008年末,全省有859.5萬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788.3萬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加失業保險467.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人口1425萬人,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1351.2萬人。(安徽廣播網) |
下一篇:黑龍江省狩獵旅游產品推介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