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自己的青春在青海建設中放出燦爛的光芒!”1965年10月8日這天下午,青島火車站沉浸在一片熱鬧的海洋里,八百名知識青年排著整齊的長隊從市內各區匯集到火車站,英姿颯爽的軍裝映著朝氣蓬勃的面孔,豪情壯志寫在他們的眉宇里。八百名知 ????剛剛初中畢業、年僅16歲的陳惇,梳著兩條粗長的大辮子,拉著母親新買給她的柳條箱擠在一片軍裝綠里,箱子里裝著新的被褥、衣服和日用品,一套兒時把玩的瓷器小貓玩具,五顏六色的貼畫片。44年后的今天,在一家安靜的咖啡館里,陳惇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張火車站告別時的老照片,打開了新中國歷史上知青這一特殊群體的一段集體記憶。 ????青春激情 ????唱著“沙棗花”奔向大西北 ????“坐在大卡車,戴上大紅花,遠方的青年人,柴達木來安家。/柴達木風沙大,我們不怕它,柴達木寒流急,癡心吹不垮。/不敬青稞酒,不敬香奶茶,敬你一杯昆侖山的水,盛滿知心話。/來吧,來吧,年青的朋友,親愛的戰士們,我們熱情地歡迎你,送你一束沙棗花。”在44年前西去的列車上,第一批青海建設兵團的八百名島城知青唱著這首《送你一束沙棗花》,豪情滿懷地奔向遼闊的青藏高原,用最燦爛的青春書寫了島城兒女充滿生命力的西部遠征的壯歌。 ????當飛馳的列車經過西寧時,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鑲嵌在大草原上的牛羊都在陳惇眼前飛快地掠過。來不及欣賞滿眼的美景,列車繼續駛入柴達木盆地,最終達到格爾木。這里有另一幅景象:連綿的山脈、一望無際的戈壁沙丘、荒蕪遼闊的農場、人跡罕至的靜謐,在偌大原始的天地面前,人的渺小仿佛捉襟見肘。第一批來自青島的建設兵團知青們就在這里“屯墾戍邊”。“我們這一批人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小部分是高中畢業生,很年輕,很天真,有著火熱的理想和充沛的激情,來青海之前我就想,天那么大,地那么大,為什么要窩在青島?”前期赴青海參觀團一席鼓舞人心的報告,令陳惇作出了一定要去青海的決定,一向贊成“經風雨、見世面”的父母當即同意了女兒的決定。然而當年踏上列車的陳惇并不知道這一進青海就是20年。 ????戰天斗地 ????喝完咸水桶底鋪了一層沙 ????沒有牛羊如織、蜂飛蝶舞的草原美景,沒有熱情好客、翩翩起舞的哈薩克姑娘,這群年輕人沸騰的熱血和滾燙的青春,在空曠而荒涼的天地間發酵:墾荒、種地、抬大筐、拉大車、蓋房子、修水渠……稚嫩的肩膀肩負起邊疆建設的重任。挖水渠、修水利樞紐是大工程,需要所有連隊大會戰,沒有現代化機械,全靠人力手提肩扛,連隊之間經常搞比賽。“兩個人往渠坡上抬大筐,一個人在前面馱著,一個人在后面抬著,筐里盛的全是石頭和泥沙,每天這樣抬著大筐上坡下坡。” ????開墾新的土地是當時兵團的主要任務之一,廣袤的戈壁上,知青們喝的水帶著苦澀的鹽堿味,一桶水喝到底剩下的全是沙子;高原上蚊蟲肆虐,一巴掌甚至能拍死十幾只,知青們只好戴起長到腰間的紗網帽。行軍過河,無論男女淌水而行,而后在日光里一邊揮舞鐵鍬一邊風干浸濕的褲腿。凜冽強悍的風沙常常不期而至,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如果不想被吹跑,就得蹲下或趴下。一天夜里,陳惇正和十幾名女戰友們熟睡在一只大帳篷里,不想一陣強風吹來,竟將整個帳篷齊地掀起,被寒風凍醒的陳惇和戰友們這才發現,頭頂上的帳篷正乘著大風“飛”上了天……無論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落后的技術條件,“苦”字都是對青海建設最直觀的概括,然而理想和激情的沃土催開的信念之花如此強大,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永遠流淌著知青們燒不完的熱情。 ????難忘年夜 ????吃完“獅子頭”寫信慰母親 ????惡劣的環境、辛苦的建設,擋不住青春迸濺的火花。從小喜愛舞蹈、上學時一直擔任文藝委員的陳惇,到了建設兵團以后,能歌善舞的文藝特長就發揮出來了,成立宣傳隊、搞文藝節目、到各連隊巡演,陳惇忙得不亦樂乎。無論是反映抗美援越的《椰林深處》,還是反映建設生活的《送你一束沙棗花》《紅旗永遠扛在肩》等等都被編成了情節生動的歌伴舞。 ????不過陳惇記憶中最深刻的還是1966年春節的那次過年會餐,這是陳惇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紅燒獅子頭”,以致于40多年來那股子濃香一直縈繞在她的心頭。“頭一次知道這道菜,覺得真新奇,以前在青島從來沒吃過!不光是‘紅燒獅子頭’,過年會餐的菜品也特別豐盛,十幾道菜呢,長到17歲我還從沒見過這么多菜品!”吃過這次春節盛宴,陳惇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她將所有的菜名都寫在一張紙上,塞到信封里,再夾上幾粒兵團過年發的水果糖和油炒蠶豆,寄到遠在青島的家中,“過年的時候特別想念父母,寄封信讓他們知道我在青海生活得很好,讓他們一切放心!”熱火朝天的建設之余,來自五湖四海的男青年們學會在草原上騎馬追野兔,在小河里插上雷管炸魚,收獲的“獵物”用辣椒紅燒著吃,這已經是他們十足的美味了。 ???浪漫婚禮 ????兩張單人床一并就算結婚了 ????隨著一批批知青們前赴后繼地投身青海建設,這片曾經沉寂的土地變幻出生機勃勃的面容:一排排整齊的房子拔地而起,農場里金黃的麥浪波濤洶涌,清澈的雪水沿著新修的溝渠流向渴望灌溉的土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青春在如歌的歲月里擺渡,在自己親手建設的土地上,不少同坐一輛列車來到青海的戰友們結婚了。 ????“那時候連隊里有小青年要結婚,先得向上級報告,上級批準了,兩個人就把各自的箱子摞在一起,兩張單人床并到一塊,并成雙人床,倆人就算結婚了。”當年看著戰友結婚,也一度羨煞陳惇和其他未婚女青年們,結了婚的知青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可以置辦些鍋碗瓢盆在家里做飯吃,當時吃膩了大食堂的陳惇就盼望著能到結婚的戰友家里吃上一頓飯,“哪怕是爆鍋面條都覺得那么好吃!” ????陳惇說,在她的記憶里,他們當年就是在戰友的婚禮上大口大口地喝青稞酒,大口大口地吃手抓羊肉。不光是婚禮,平常的日子,他們也會三五成群地來到“過來人”的小家里小聚,這時切一罐午餐肉、炸一盤花生米、喝兩杯青稞酒,“霎那間好像整個格爾木都醉了!”40多年時光荏苒,青稞酒早已成了陳惇這批島城知青心底里的記憶符號,每逢春節,拜年的電話里、祝福的詞語里,青稞酒的醇香就蕩漾開了。如今在青海的戰友時不時會給陳惇寄來青稞酒,不過當年的“互助大曲”已經改名,不變的是那幽遠醇香的味道和20年同甘共苦鍛鑄的情誼。 ????艱難選擇 ????知青返城時她選擇了留下 ????1972年,知青們有了帶薪上大學的機會,陳惇也趁著這次難得的機會,考上了西寧的青海醫學院中醫系。1976年,陳惇畢業后回到格爾木,在建設兵團水泥廠醫務所當了五年醫生,這五年里,從為孕婦接生到為重傷員包扎,陳惇幾乎做遍了所有醫療科室的工作。1981年,她又被分配到建設兵團醫院外科擔任醫生。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落實知識分子返城政策,知青大返城的潮水波及了格爾木,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夠條件的都能回去,數不清的知識青年像當年一樣雀躍地跳上返回青島的列車。面對眼前喧鬧的畫面,陳惇這次成了送行者。“我是在兵團考上的大學,根據當時的上級政策規定,大學畢業生屬于國家干部,不是普通知青,必須選擇繼續留下,畢竟是兵團給了咱們上大學的機會,就先踏踏實實干著吧!” ????1985年元月,當36歲的陳惇踏上回青的列車時,她才猛然意識到:當年那個梳著兩條大辮子、拉著柳條箱擠在車廂里的小姑娘,早已把青春、理想、激情和信念留在了大西北。 ????2006年,青海醫學院72屆大學同學畢業30周年聚會,陳惇回到了久違的青海。走下火車的那一刻,陳惇愣住了:眼前的西寧廣廈林立、高橋飛架、青山綠水間鮮花盛開;日月山上牛羊遍地、牧歌清亮;青海湖的上空,飄過一片云,帶來一陣雨,乍晴乍雨,光影輪回……眼前這美麗的一幕,不正是當年16歲的陳惇留在青海的那個夢嗎? ????人物簡介 ????陳惇,1949年生人,1965年畢業于青島市第十三中學。同年踏上遠走大西北的列車,成為青海建設兵團的一分子。1972年考入青海醫學院,畢業后進入建設兵團水泥廠醫務所工作,1981年轉入兵團醫院工作。1985年返青,進入青島鹽業醫院工作,1990年調至青島市鐘表廠醫務室,1994年又調至青島市第三建筑公司,1997年提前退休。(記者 盧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