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畢業生回報父母調查:父母家普遍冷清
??????近年來,高等院校學費高昂,以至于在一些偏遠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為了供養子女上大學付出了沉重代價。《半月談內部版》2006年第8期曾發表《不吃不喝十年整,供不起一個大學生》一文,披露了黨憲宗———陜西合陽縣一位民間企業家對當地百戶農村大學生家庭的調查,那一份“沉重的父愛母愛”感動了陳忠實、賈平凹等西部作家,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共鳴。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農村父母含辛茹苦供養出的大學生們跳出農門之后,又是如何孝敬父母、回報故土的呢?最近,黨憲宗又啟動了一項“大學畢業生回報父母知多少”的調查,半月談記者和他一起走訪了相關家庭。
???????有人竭力盡孝心,有人冷漠對父母
???????2007年7月2日,位于陜西渭北旱塬的合陽縣籠罩在盛夏的雨幕中,半月談記者和黨憲宗一起來到合陽縣甘井鎮朝陽村一對農民夫婦解顯科、常雪閣的家。說起遠在江蘇蘇州工作的大學生女兒解蕓莉,常雪閣眼里滿是欣慰和自豪:“蕓莉今年春節結婚了,小日子開銷也不少,可她沒忘了我們老兩口,今年上半年還寄回來兩次錢,一次5000元,一次4000元。”
???????從合陽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解蕓莉,2003年畢業以來,為了幫家里還上她上學時欠下的債務,每年給家里1萬多元,使父母的生活狀況發生了改觀。現在,家里還買了一輛摩托車和農用三輪車。
???????在合陽當地,類似解蕓莉這樣的大學生感恩于父母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一位從合陽走出的大學生,已經位居副廳級干部,他每次回老家都謝絕相關單位給他安排的賓館,住到農村家中陪伴母親。有位分配到鄭州工作的雷姓大學生,工作第一年,就背著不能行走的爺爺到西安旅游,上鐘樓,登城墻。另一位姓馬的、在西安工作的大學生,只有60平方米的住房,還將母親接來同住,同時經常接濟在農村的兄弟。
???????合陽縣是一個44萬人口的貧困縣,同時也是一個有名的“大學生縣”,每年約有3000名學生升入高校,其中80%是農家子弟。而這個數字的背后,是無數個農村貧困家庭的艱辛付出。
???????據黨憲宗對40多戶農村大學生家庭的調查,已工作的大學生中,大部分都能給父母一些經濟回報,但普遍不多,平均一年1000元左右。當年父母供他們上大學時,傾其所有,有的甚至搭進了生命。可如今,一些大學生面對貧困的父母卻比較吝嗇,有的不僅不給,還反過來向父母要錢。
???????甘井鎮朝陽村一位做木匠的老人,年過花甲仍堅持做活掙錢,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后在西安工作8年,不僅沒有給父母一分錢,買房時反而向父母要6萬多元。同樣是從朝陽村走出的一名大學生,工作后定居美國,由家中的弟弟贍養父母,父母因身體多病每年醫藥費需上萬元,但這名大學畢業生每年寄給父母的錢只有1000多元人民幣。
???????“只要我們有一口飯吃,都不會向孩子張口要錢。”這是黨憲宗調查中聽到的許多父母的心聲。
???????大學生父母家普遍冷清,父母苦盼子女“常回家看看”
???????黨憲宗在調查中發現,盡管家庭普遍困難,農村的父母們對大學生兒女最大的需要卻是感情回報而非金錢回報,許多兒女恰恰是在感情上冷落了父母。
???????7月2日,黨憲宗與半月談記者來到甘井鎮朝陽村一位臥床不起的老人家。屋外的綿綿細雨澆涼了多日的炎熱,老人臥居的舊窯洞更顯凄冷。這位老人今年68歲,有3個兒子,老大、老三在家務農,老二考上大學后11年前赴美國定居、工作,至今未回國看望父母。老人5年前患腦血栓,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5年來多次病危,但一直都沒把二兒子叫回來看一眼。老人時常昏迷不清,但始終清楚地記著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他流著眼淚、顫抖著聲音對半月談記者說:“見不到兒子,我是死不瞑目呀!”
???????恢復高考30年來,合陽縣城關鎮西郭村走出了上百名大學生,黨憲宗在這里調查時,印象最深的是:大學生父母普遍住著破舊的房屋,家里顯得“冷冷清清”。
???????因為3個孩子全都上了大學,西郭村農婦黨會琴一家備受村民羨慕,但黨會琴卻有自己的苦衷:“別人家的孩子、孫子天天圍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可我的3個孩子,有的過年都回不來,家里全年就剩4個老人,日子寡淡沒味。”
???????在黨憲宗調查的農村大學畢業生中,有1/3的人四五年不回一次家。有位大學畢業生工作地近在陜西寶雞,畢業10多年沒有回過家,也沒有給父母寄過錢。還有一位大學生,母親病重4年多都叫不動他,等母親去世了,他反而回村大辦喪事,以圖留個孝順的美名。
???????黨憲宗調查發現,一些農村的父母內心還有一個隱隱的說不出的傷痛:兒子大學畢業留在城市工作,娶了城里的媳婦,但城里的媳婦嫌棄農村落后,不肯回農村的公婆家。說是娶了兒媳,可“娶”不到家。有位定居國外的大學生,雖然自己對父母不錯,但娶的城里媳婦,從沒有到家里一次。這對傳統觀念很強的農村父母來講,無疑是一種情感傷害。
???????“無論大學生走到哪里、接受了什么教育、能不能從經濟上回報父母,都不應該忽視父母的情感需求。”黨憲宗說:“特別是當他們生病時,不求子女守在病床前照顧,只要能到病床前看一眼、問候一聲,父母也就滿足了!”
???????孝敬父母是回報,返鄉就業更是回報
???????黨憲宗分析說,當前一些大學生忽視回報父母,一是因為這些年來,傳統道德價值觀受到很大沖擊,我們的社會沒有很好地弘揚、繼承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另一個原因是,在現實條件下,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難、買房難,無力回報父母。
???????因為供養了3個孩子上大學,合陽縣城關鎮西郭村村民張積倉家里還欠著5萬元外債。張積倉說:“現在學生畢業找個工作太難了,3個孩子到現在都還沒有找下穩定的工作,自己的生活還顧不了,根本拿不出錢來給家里。”
???????“城里工作難找,農村卻沒人愿意來。”黨憲宗說,這是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想對離開家鄉的大學生說:哺育你們的不光是父母、家庭,還有家鄉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當你們在更廣闊的天地展翅飛翔的時候,還應對家鄉的發展多一份感恩和責任。如果大學生能回鄉就業,參與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面貌改善,也就是對父母們最好的回報。
???????據了解,合陽縣每年有約3000名學生考上大學,但每年回合陽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只有100多人,其中大多流向黨政機關、教育系統。合陽縣人事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俊耀對半月談記者說,經濟基礎決定了一個地方對人才的利用程度,盲目要求大學生畢業后大規模回鄉就業是不現實的。但是,合陽縣是一個貧困農業縣,在教育、醫療、農業科技等方面仍需要大量的實用型人才。
???????“我從新聞報道上看到,今年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配套,將拿出154億元資助高校和中職學校困難生,明年這筆資金將達到308億元。黨和政府對貧困大學生的困難越來越重視,出臺了越來越多的助學、獎學政策,投入了越來越多的財政資金。”采訪結束時,黨憲宗向半月談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殷殷期盼,“各級政府已實行了教師轉任交流、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基、駐村幫扶)等政策,我期盼國家出臺更有力的措施、更優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村大學生支援家鄉新農村建設,以實際行動回報故鄉,回報父母。”(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