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中國企業界的標志性人物張瑞敏,也有“出爾反爾”的時候。
???????四年前,即2003年的福布斯全球行政總裁會議上,張瑞敏以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的身份高調表態:海爾將以本業為主,不準備投資國內房地產行業。
???????但是,近日本報記者獨家獲得的可靠消息稱,海爾正秘密籌劃大舉出擊地產業,初步投資額將達200億-300億元,且正四處物色地產業務掌門人,據說已至少鎖定現任職于某大型國企集團的一位地產界明星級老總。
???????在海爾之前,無論是山東老鄉魯能、海信,還是IT界的同門華為、聯想,都在地產業內小試牛刀,甚至已經打出名堂。如果上述傳聞屬實,那素來力主“自主創新”的張瑞敏,在日益膨脹的房地產市場大蛋糕面前,似乎也按捺不住,要“從俗”一回了。
???????龐大投資計劃 是否空穴來風?
???????回想當年的福布斯論壇上,張瑞敏對海爾不“碰”地產業的解釋是:“現在投資地產業可能取得豐厚利潤,但伴隨而來的風險也會很大。”他還強調,是否應該進入這個行業,關鍵看企業在里面有沒有競爭力。
???????2003年前后,正是很多不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所謂“外行”企業進入這一市場的高峰期,張瑞敏作此表態,自然有他控制風險的考慮,畢竟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爭論一直不絕于耳。
???????但2003年以來,國內房地產市場行情一路看漲,即使遭遇2005年起連續三年的嚴厲調控,這種勢頭仍不見減弱。“泡沫”始終未破,投資機遇卻一再涌現,吸引各路資金蜂擁而入。
???????相比之下,海爾主業所在的家電乃至整個制造業,利潤日趨微薄,日子越來越艱難。且不說魯能、海信等房地產的盤子越做越大,兩家主業為服裝業的“外行”在地產業也風生水起:無錫紅豆集團房地產銷售額占集團總業績不到5%,卻貢獻了25%的利潤;寧波雅戈爾集團不僅成為當地市場上的頭號房企,近來更頻頻在蘇州、杭州等地擊退中外知名開發商,大手筆高價拿地。
???????面對此情此景,善于學習和思考的張瑞敏和海爾改變初衷,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上,海爾并非一直與地產業絕緣。早在數年前,海爾便通過開發整體廚房等住宅配套設施,與包括萬科在內的若干知名開發商結成戰略聯盟,而在大本營青島,近年來海爾也自行開發了數個地產項目。
???????海爾官方網站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該集團旗下地產項目銷售額已進入青島市場前十名,已開發住宅項目桐安雅居,正在開發的有海爾·東城國際,位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的一個大型居住社區也即將動工。網站中有關文章還透露將“逐步開始運作省內外各地其他開發項目。”做大地產業務的意圖顯而易見。
???????近日,記者致電海爾集團文化中心部長汲廣強求證上述傳聞,汲稱正有接待任務未作回應,但也未否認。至本報道發稿時止,記者未能從海爾官方渠道得到有關此事的更多說法。
???????海爾地產戰略的“可能路線圖”
???????“這事我們早就聽說了。”海信地產一位高層對海爾流露出的進軍地產業的“野心”并未感到太意外。
???????海信集團總部同樣設在青島,盡管論家電主業,海信的規模和聲勢不如海爾,其地產業務卻遠遠超前。“海信地產銷售額在青島市場連續五年排名第一,去年達到二十多億元,目前正在實施省域化乃至全國化戰略。”上述高層聲稱。
???????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簡稱“中城聯盟”)現任輪值主席、山東天泰集團董事長王若雄對海爾進軍地產業的傳聞不愿過多評論,只是表示“海爾地產現在規模很小,還沒有做起來”。
???????當然,海爾做地產也有不少先天優勢。海爾集團旗下在全國多個城市設有多個產業園或大型生產基地,還有不少生產工廠,這些園區和工廠是潛在的開發用地來源,海爾先從工業地產起步,再圖擴張,未嘗不可。
???????海爾家電多年經營積累的極高品牌知名度,以及近年來大量收購、投資等運作形成的強大地方政府關系,只要籌劃得當,轉變為推動地產業務發展的原動力,估計不是太困難的事。
???????分析人士指出,海爾的房地產“路線圖”,很可能先從山東起步,并伺機進入北京及環渤海周邊重點城市,亦不排除會以中西部城市作為突破口。
???????在地產圈內人脈甚廣的成全企劃機構董事長全忠也相信,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家電企業巨頭,海爾有資金和資源優勢,并早已實現全國布點,對進入房地產行業來說,這些條件都極為有利。
???????“至于房地產的專業門檻嚴格來說并不太高,可以通過引進管理團隊和借力上下游服務來解決。”他說。
???????前景難以預料
???????但是,擺在張瑞敏和海爾面前的地產之路,恐怕不是一馬平川。數年前大舉進入地產業的“外行”大佬們,有人春風得意,也有人馬失前蹄。
???????比如財力雄厚的華為,拓展地產業務的努力,目前來看基本上失敗了,聯想名下的融科置地,迄今為止也不是很成功,一度宣稱要在地產業大干一場的新希望集團,如今更默默無聞了。
???????有市場說法稱,當年新希望集團劉永好初入地產業之時,十分強調控制成本,為某個項目綠化購買的1000棵樹,都要自己親自點數、量尺寸。這種典型的把制造業思維方式和管理理念移植到地產業的做法,事實證明效果并不理想。
???????“挖職業經理人,一般是看中他們原來的豐富行業經驗和操作實踐,但往往容易忽視不同企業文化造成的管理和溝通障礙,”全忠分析說,“海爾文化非常強勢,這使海爾請回來的地產職業經理人,不見得能夠輕易成功。”
???????曾任《萬科周刊》主編的全忠舉出當年王石手下愛將莫軍“二進宮”的例子:2003年聯想試圖做大地產時,曾挖來時任萬科集團副總的莫軍擔綱融科置地,但后者只干了一年便不得不離開,并重回萬科麾下。
???????由于傳聞中海爾盯上的地產業務掌門人,早年曾是個性極強的地產界風云人物,這中間的變數就更大了。“海爾進入地產業固然有一些優勢,但問題一定更多,對這類‘外行’大企業大規模投資房地產開發,我一直持不贊成態度。”全忠補充稱。
???????海信地產高層對傳聞中海爾新增地產投資的龐大規模也有所保留。“200億—300億元?海爾一下能拿出那么多錢嗎?”他直截了當地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