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重慶市在慶祝設立直轄市的10周年的同時,也在努力申請成為包括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內的經濟特區。 設立直轄市的十年,使重慶成為中國西部最重要的城市,重慶市希望借助經濟特區的設立,進一步確立和鞏固西部經濟中心的地位。 受重慶市政府商務顧問委托,由日本株式會社野村
綜合研究所和上海以琳公司研究的《重慶交通物流樞紐戰略方案》于2006年11月底正式出臺。《方案》建議:重慶打造中國的第四個經濟特區,統籌規劃一個以“國際、臨空、技術產業城市”為特色的綜合政策區域,形成“國際臨空技術產業城”。 上海浦東新區和目前正在建設的天津濱海新區的戰略方案也都出自野村綜合研究所。 有消息稱,重慶擬于2007年直轄十周年慶時,正式向國家提出建設經濟特區的建設申請。 規劃面積1400平方公里 重慶市外經委負責人稱,2004年重慶市提出這個課題,就是打算向國家申請這樣一個特區。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表示,這份報告與重慶領導層戰略發展核心不謀而合,事實上,該戰略方案已進入了實施階段。 根據該方案,該技術產業特區面積達1400平方公里,以北部新區為核心向外拓展,在寸灘港周圍形成一個綜合物流區,在機場北邊形成一個臨空產業區,在北部新區北端形成北部新區擴大區,另外將重慶大學城進行整合,形成新產業創新區。特區內新增人口200萬人,其中引進技術人口50萬人,總就業人口100萬。 從產業上看,特區將以新一代汽車制造業為核心,首先以與汽車產業、汽車零配件產業接觸點為突破口,帶動機械產業、電子零配件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等新產業向重慶集聚。為了實現這一宏大戰略目標,野村綜合所提出了三大具體戰略方向和15條較為明確的措施。 據了解,這個新區將以新一代的技術制造為導向,倚托重慶航空港,涵蓋北部新區擴大區、新產業創新區和綜合物流區,整合已在建的臨空產業區和西部新產業創新區,新增在機場和寸灘港區之間的綜合物流樞紐基地,并開通貨運鐵路和道路網絡,形成與天津濱海、上海浦東、廣東深圳不同功能定位的生產技術創新經濟特區。 中央可能頒特殊土地政策 重慶本地學者認為重慶的經濟特區可望在下一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期間實施。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廖元分析,重慶把申請“經濟特區”的時間鎖定在2007年直轄十周年,從時機上來講非常成熟。 “現在中央的目光還鎖定在天津濱海新區,明年的重點無疑會轉向西部,西部地區將是中國經濟下一輪的主要增長點。”
廖元說。 對于重慶是否能成為下一個特區,四川社會科學院顧問林凌表示,新特區將以川渝為中心。林凌主持研究的“川渝經濟區”得到國家發改委的重視,中央關于建設川渝經濟區的概念就來自他的研究成果。 林凌指出,經濟特區如果設在川渝將對西部發展增添新的活力。“開始這個經濟特區將以川渝為中心,最終將形成以重慶、成都和西安為核心的大經濟區。” 重慶社科院決策咨詢研究中心主任、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后鄧濤認為,從經濟地理優勢看,作為西部惟一的直轄市,重慶位于西部地區的東部,地處中國東中西戰略結合部,扼西部最大的出海口,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將重慶設立為特區,對長江流域經濟帶開發和西部大開發兩大國家空間開發戰略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鄧濤分析,重慶要成為經濟特區,不僅需要中央特殊的關懷和特殊的政策,更重要的是重慶要進一步提升自己。 目前,重慶大都市經濟圈已基本形成了“點”和“圈”的融合,即以重慶主城核心區為“點”,體現了重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及長江上游綜合樞紐的功能。以環繞“點”大約以1小時通勤距離為遠邊界的同心圓為“圈”,圍繞經濟支撐、產業配套、要素傳遞、物資集散、都市休閑等功能,重慶要成為經濟特區,必須完善城市布局環狀和輻射狀相交織的基礎設施體系,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鄧濤稱,目前上海浦東以及天津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重慶也應該積極爭取把大都市經濟圈設立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推進包括經濟體制、行政體制、文化生活等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把解決重慶實際問題與西部共性問題結合起來。 混亂的概念特區 但重慶的經濟特區概念依然顯得混亂,無論當地政府官員還是專家學者,對于經濟特區具體類型的論述都顯得語焉不詳,當地政府也提出了“建設中國第四個經濟特區”的稱號。 1980年,全國人大批準成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國務院又批準了海南為經濟特區,因此中國已經有5個經濟特區。199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浦東新區,給予比經濟特區更優惠的條件,成為中國發展的龍頭。2005年,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1994年成立的天津濱海新區直到2006年也經國務院批準,成為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指在政府管理、市場體制、社會組織等方面可以更進一步探索的區域。目前,深圳正積極申請成為第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而至于鄭州的鄭東新區和沈陽的沈北新區,只是經過國務院批準的副市級管理權的經濟區域,中央并沒有確定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資格,沈北新區只是自己說“按照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建設。 而重慶當地媒體關于“建設中國第四個經濟特區”的說法,既包含了“經濟特區”,也和浦東新區、濱海新區比照,同時也有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實際上不過是個大雜燴。而重慶建設第四個經濟特區的號角就這樣吹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