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bsp;
圖/司海英
“我一直想不通,上大學時我一邊上學一邊擺個攤還能賺點錢,現在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生意上了,反倒賠得這么慘?”上個月,因為接連兩年經營不善,青島大學商學院畢業生小陳無奈關了自己的小書店,近3年積累的血汗錢全打了水漂。記者昨日從市勞動保障局了解到,近年來,每年我市都有一千余名大學生選擇創業,成功當上了“小老板”;但在這千余家大學生企業中,只有不到5%的能堅持運轉3年以上,85%的連一年都支撐不住就被迫關門。自2002年以來,由于就業壓力逐年加大,創業已成了畢業大學生們首選道路,但如此之高的失敗率卻使得這條希望之路上充滿了荊棘和辛酸。
10個大學生一個當老板
據市人事、勞動及各高校介紹,由于如今就業壓力逐年加大,難以找到滿意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有創業打算的大學生幾乎占到了學生總量的10%,自己創業或是和別人合伙創業的大學生數量已達歷年頂峰。
據市人事部門統計,2003、2004、2005三年中,我市接收的畢業生數量分別為1.6萬、2.2萬和2.8萬人,一直呈迅猛增長勢頭,到了2006年,我市生源畢業生已高達3.6萬人,加上外地來青求職的大學生,今年在島城謀求崗位的大學生已突破5萬人大關。與此同時,根據各高校統計,我市近四年的就業率一路從75%降到了72.6%,而據許多高校畢業生反映,實際就業率數量遠達不到這個數字。面對如此險象環生的職場競爭,越來越多“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只好選擇“自己干”。
學生創業鮮有成功者
2004年,青島大學廣告設計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趙立偉受夠了一家廣告公司枯燥的生活和不足千元的月薪,于是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并開始迅速尋找適合的行業。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他終于在即墨市創辦了自己的保潔公司。購買了一套先進的進口設備后,他就開始沒白沒黑地跑業務,穿梭在即墨的大街小巷,每當看到一個正在建設的工程,就想方設法說服對方將保潔業務交給自己。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他的公司終于擁有了數十個大客戶,職工數量也由起初的兩三個人發展到如今的數十人,去年,趙立偉的經營收入高達20萬元,公司已小有名氣。
但創業的大學生中,像趙立偉這樣的成功者如鳳毛麟角,并不多見,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路僅僅是嘗了嘗鮮,過了把“老板癮”。和前文所提到的開書店賠了本的小陳一樣,上大學時,青島科技大學畢業生劉立也算得上是一名成功者:自大二開始,他就開始和同學一起在校園里擺小攤賣書、買拖鞋、襪子、電話卡等小商品,別看買賣不大,一個月賺個六七百元還是很輕松。畢業后,學工程的他發現找一份好工作難度太大,自己對做生意又非常有興趣,索性自己開了家音響店賣CD、DVD,也賣些書,但開張三四個月以來,由于經營不善,店里的人氣就一直不旺,進了五六次貨長期積壓后,他就有些吃不消了,甚至拿不出房租和水電費,只好草草收場。據市就業服務中心創業指導處統計,如今大學生創業者中,85%以上的以失敗告終。
為何屢屢吃敗仗?
“有激情、有活力、有知識,這是大學生創業者的優勢所在,但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談起大學生創業者失敗者多的原因,市就業服務中心創業指導處處長秦冬梅對記者說。據了解,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雖說千差萬別,但欠缺管理經驗、市場運作能力以及足夠的資本支持,不具備創業素質及創業環境不好是三個最重要的原因。
市創業指導中心專家支援團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大學生創業者中,多數人在選擇項目時就沒下工夫,看別人開飯店賺錢我也開,別人搞網吧不錯我也搞,根本沒有提前調查市場,沒有審視自己是否具備從事這一行業所需要的能力、經驗就匆忙投資上馬;有的大學生開創了自己的企業后,卻發現自己對稅務、會計、進貨、銷售、管理幾乎一竅不通,企業根本無法正常運營;有的大學生老板由于欠缺經驗而導致企業一時處于不贏利的低谷,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他卻根本無法忍受這種狀態,不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就開始匆忙關張,毫無韌性可言——而這些恰恰都是創業者們最忌諱的毛病,不克服這些問題,根本別想奢望創業成功。
將建“大學生老板學!
針對大學生創業屢吃敗仗的現實,秦冬梅表示,在創業前,大學生最好能系統培養自己的創業素質,學習創業所需的基本管理、財務及法律知識,否則注定將一事無成,還會耽誤自己找工作,給家里的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但據了解,雖說如今有創業需求的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但卻沒有任何一所高校為他們開設專門的創業課程,更別提實際操作了。為此,市就業服務中心正醞釀開辦一所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將大量個體、私營企業納入管理,讓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先進入這些企業,在各個部門都實習一段時間,有條件的還可以跟隨這些老板參與談判、進貨、營銷等環節,迅速積累經驗,為自己今后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才能在今后的創業道路上一帆風順。
記者 張 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