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之害愈演愈烈
一項聯合國環境計劃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設備廢料高達2000萬至5000萬噸。全世界每小時就有4000噸電子垃圾產生,相當于1000頭大象的重量。
據統計,美國目前每年產生電子垃圾高達70億~80億噸,其中僅淘汰的
舊電腦就有約3億臺,另有1億部手機報廢。德國每年產生電子垃圾180萬噸,法國為150萬噸,整個歐洲約600萬噸。日本每年廢棄家電1800萬臺,重量在60萬噸,其中含有的各種金屬達10萬噸。
中國每年有1500萬臺左右的彩電、空調等大家電報廢,另有上千萬部手機被淘汰。
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正以每年3%至8%的速度增長,并將很快攀升到10%以上。增長迅猛的原因在于,隨著高科技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來越短,導致電子垃圾也越來越多。環保組織表示,一臺電腦的平均使用期限在1997年至2005年間已由6年降為2年,而一部手機的使用期限甚至不到2年。
相關統計數字顯示,全世界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就有80%出口到亞洲,中國成為重災區。硅谷防止有毒物質聯盟的一份報告說,每年美國大約有50%到80%的電子垃圾被出口到了亞洲,主要是出口到了中國。有報道稱,大約40%的英國垃圾是在國外處理的,主要出口國為中國和印尼。
中國印度是受災區
另據媒體透露,西歐和北美80%的廢電器金屬在尼日利亞作為垃圾焚燒。一項在尼日利亞經濟首都拉各斯的調查表明,在2005年,每個月都有數百個裝滿電子物品的集裝箱抵達該市,并被迅速運往當地的二手市場,其中75%是電子廢料。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這些物質45%來自歐洲,45%來自美國,另外10%來自日本和以色列。由于大部分無法使用,它們被拋棄在水流或沼澤地里,慢慢污染這些水域,或是堆積在露天場所,持續數年釋放著有毒氣體。
懲罰措施不足
由于監控機制的相對匱乏以及懲罰措施不足,導致了這種低風險犯罪的泛濫。據分析,電子廢料接收國普遍缺乏環保標準以及相應的有效法律體系保障。綠色和平組織無毒害運動負責人阿哈吉稱,中國從2002年開始禁止進口這類物品,但是中國疆域遼闊,仍存在大量港口從事非法貿易。目前,這種電子廢料輸出潮正往印度轉移。
歐盟:辦法多多施行艱難
據報道,從11月15日開始,法國所有電器及電子設備將貼上一種印有布娃娃圖案的標簽,該標簽會提醒人們產品是可循環再生或應銷毀的,在廢棄后可進行分類處理。同時,商家開始有義務回收其生產的廢舊產品。
這是歐盟針對電子廢棄物制訂的有關法令的具體實施方案之一。但由于牽涉到復雜的利益關系,在電子產品管理方面最為嚴格的歐洲,相關法令的推廣也是步履艱難。產品制造商、銷售商、地方政府、廢品行業等,每一方都在試圖擺脫束縛。基于此,歐洲平均每人每年廢棄電子產品在2006年底保持在4公斤的目標看來難以實現。
依據歐盟法令,政府通過減稅政策來鼓勵電子產品制造商實行生態策略,即減少產品有害物質的含量,讓產品更易循環再生。但由于各方力量的阻撓,該政策在法國沒有得到切實推行。
從全球范圍來看,現狀亦不容樂觀。雖然相關國際法規相繼出臺,但是并沒有能夠阻止有毒垃圾的流通。
美國:最大障礙
如何限制電子垃圾的轉移和擴散?美國是最大的障礙之一。由于美國沒有在限制發達國家將有害物質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巴塞爾公約》上簽字,從該國輸出的電子廢料均屬合法性質。而歐盟各國均已認可條約。
據報道,僅美國一國就有400條船專門運輸有毒垃圾。
《巴塞爾公約》規定危險廢料必須在嚴格的條件下才能出口,并禁止部分有害物質的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