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家放心藥店開到村頭 850名信息員上崗查藥
膠州:40萬農民用上安全廉價藥
10月22日,膠州市鋪集鎮河北村的遲老漢在家門口的海森特大藥房買了兩盒北京降壓零號,“不用出村就能買上藥,如今真是方便!”遲老
漢說。
短短幾年時間,膠州興辦了3家藥品批發企業、2家連鎖企業,81家單體藥店,66家連鎖門店,144家藥品供應點,鎮村覆蓋面達到了100%。如今的膠州農民,足不出村就能買上安全、放心的藥品。
購進藥品要留存“兩證”
膠萊鎮位于膠州、平度、即墨、高密四市交界,常有游醫藥販出沒,一些不法經營者瞅準了藥品這個行當,從非正規渠道購進藥品,無證經營一度比較猖獗。十里八鄉的農民趕集時經?吹,一伙子人扯個橫幅擺個攤,拿喇叭一吆喝,藥品當成普通商品賣,多是些過期失效的藥品,不少農民花了冤枉錢,還延誤了病情。
鎮衛生院社防組長逄禮堂說:“過去鎮上有幾個大藥販子,?康官u藥品發財,剛開始騎摩托車挨個村送,后來慢慢成了氣候,個別衛生室、個體診所圖便宜,從他們手中購進藥品,質量很難有保障。藥監局連續查了幾個藥販子,市場比以前規范多了”。原來,藥監部門成立以后,把農村藥品市場作為整治規范的重點,根據群眾舉報和平時專項整治中掌握的線索,集中時間、人力、物力,一舉端掉了幾個無證經營的窩點。僅在南頂子村某個體藥販的家里,就查處了大宗藥品,衣柜里、倉房里、甚至豬圈里,琳瑯滿目的藥品足有300多個品種,價值17萬多元,讓人觸目驚心。突破重點案件,加上專項整治和集中統一行動,有力地打擊了無證經營的囂張氣焰,市場從“混沌”到“大治”。
老百姓買藥就圖個心里踏實,經營規范了,群眾用藥安全就能得到保障。藥監部門要求企業按GSP標準,對購進、儲存、養護等進行規范管理。不管是單體藥店、農村供應點,還是村衛生室、個體診所,凡購進藥品,必須留存供貨單位的“兩證”(《藥品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復印件,并按照藥監部門的要求,逐條逐項填寫完整的購進記錄,以備核查質量,堅決不給假冒偽劣藥品以可乘之機。
850名信息員上崗查藥
大宋家莊村是九龍鎮一個普通村落,800多口人。村里人大都到村里的診所看病打針。以前,村民們從未考慮過藥品的真偽,可是近段時間,電視、報紙上連續報道的“齊二藥”、“欣弗”事件,讓他們把目光投向自己身邊:村診所里的藥是真的還是假的?誰來保證?
藥監局在每個村都聘了藥品監管信息員。兼任信息員的村計生干部張秀美說:“擔任信息員,感到自己的責任更大了,藥監局給我們發了聯系卡,村里老少碰到藥品質量問題,趕緊反映,藥出了問題可不敢怠慢”。信息員由村計生干部擔任,這在青島市還屬首創。
膠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是新設立的部門,總共24人,由于人手少,農村市場面大量廣,日常監管有難度。為了提高監管效能,保證農民用藥安全,在每個鎮村都聘請了藥品協管員、信息員。市、鎮、村形成了“三員”監督網,共聘任藥品社會監督員32名、協管員61名、信息員850名,把監管的觸角直接延伸到村里,每年對協管員、信息員進行業務培訓,互通農村藥品市場的情況。據統計,今年以來,藥監局接到的舉報中,來自農村的占70%,由監督網提供相關信息的占46%。
144家放心藥店開到村頭
過去向農民供應藥品的,主要是一條線:鎮有衛生院,村有衛生所。衛生所不是村村都辦,有些農民怕麻煩,有個頭疼腦熱的不愿求醫問藥,有的小病拖成了大病。興辦藥品供應點,針對的是那些人口較少、比較偏僻的村莊,目的是讓農民不出村就能買到合格的藥品。
膠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孟光進說,要保證農民吃的藥合格,首先得有一個有效的供應體系。現在農村藥品供應是“三駕馬車”:藥品企業布點、單體藥店進村、鎮衛生院代購分發。除了原來的鎮衛生院代購分發“一條線”,膠州市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在農村發展起單體藥店、連鎖門店、藥品供應點等300多家,鎮村覆蓋面達到了100%。農民們足不出村就能買上安全、放心的藥品。市場擴大了,拉動了醫藥產業發展。在新建立的農村藥品供應網中,新發展起來的是零售網點(包括藥品供藥點)和商業直配,兩者占銷售總額的60%左右。
供應網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達到了穩定購藥渠道、保證藥品質量、平抑藥品價格的目的,使農民群眾在方便購藥、放心購藥的同時,經濟上也得到了實惠。對農村常用的注射用青霉素鈉、快克膠囊、布洛芬片和硫酸慶大霉素針4個品種的價格進行抽樣的結果顯示,其價格比供應網建設前分別下降了22%、13%、140%、60%。通過對農村藥店、服務性藥品供應點與村衛生室的藥品價格的調研對比,發現農村藥店與藥品供應點的藥價比村衛生室的藥價平均低18.6%。(
趙法文 劉振華 裴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