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今年年底將實現金融業的全面開放,中資銀行將與外資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我國銀行業能否應對這一挑戰,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14日,在國際金融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經濟學家紛紛為中國銀行業建言獻策。
開放程度需要全
面提高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表示,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融入金融全球化是必然趨勢。“總的來看,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和水平。”
據介紹,去年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大批外資銀行涌入我國市場、入股中資銀行。截至2005年底,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7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54家營業機構。另據統計,目前被外資參股控股的金融企業共計67家,其中銀行16家,信托公司4家,保險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19家,汽車金融公司4家。
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
外資金融機構大批進入,有助于改善中資金融機構的股權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但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認為,進入中國市場之后,外資控制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將加大。從2007年起,對外資機構在中資銀行持股比例的限制不再有效,外資持股比例將逐漸提高,同時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機構,將成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形式。外資銀行一方面通過對中資銀行的持股,掌握中國金融業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通過新設機構,迅速擴大在華市場份額,這將使外資銀行控制中國金融市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此外,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中國的金融機構在經營、管理、經驗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同時,外資銀行還會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在內的核心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于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銀行的控制權之爭要重視
Crosby國際銀行控股公司的主席Timothy Beardson認為,中國的銀行業應當分清銀行所有權和控制權兩種不同的概念,對銀行的控制權并不一定由所有權決定,即政府不一定必須是銀行的最大股東才可以控制銀行,而是可以通過控制稅收、利潤等方式對銀行加以控制。
他指出,政府控制很多的大銀行,政府會對銀行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政府一方面是裁判,另一方面也是參賽人員,游戲會很難進行下去。由于政府是大股東,參與銀行管理的政府官員也不太清楚自己是商業人員還是官員。
與以上觀點不同,鄭新立則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要保持對國有股的絕對控股地位。
競爭力是很重要的環節
提高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強化內部控制,防范風險是很重要的環節。
蘇寧表示,經過三年的股份制改造,建行、中行、工行三家試點銀行主要財務指標,已經接近或基本達到國際同業銀行水平,下一階段應始終抓住轉換機制、強化內部控制、防范風險這樣的主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運作機制,充分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的作用。同時要高度重視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的核心作用,不斷完善風險管理制度技術和手段,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和操作流程,防止不良資產和運營風險發生。
鄭新立也指出,商業銀行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內控機制,按照規范股份制的要求,明晰產權,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制度,同時建立嚴格的內控機制,優化貸款結構,防范金融風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中小金融企業應當積極鼓勵
我國現有銀行中,大銀行過多,小型的金融企業太少。對此,鄭新立指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應當積極鼓勵發展區域性、股份制或合作制的小型金融企業,從而解決我國金融體制長期存在的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農民貸款難問題。
鄭新立認為,大批運行良好的中小金融企業的存在,不僅不會帶來風險,而且將會成為扎根于本土經濟有效抗御外國銀行業競爭對手的基本力量,有利于維護金融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定,防范系統性的風險。(完)
(記者白潔純 孫琦峰 張騏)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