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隧道前面留個影。蘆智峰攝 |
新東部帶給我信
心:六旬市民王振宇自備萬元設備記錄“探組團”行程
5時起床,6時從家里出發,換乘2路和231路公交車,7時到達五四廣場城市規劃展廳門前。此時,離“市民看組團、規劃伴你行”活動的啟動時刻還有兩個小時。“沒辦法,心里激動,在家里待不住。”家住無棣路的市民王振宇對記者說。作為昨天最早到達現場的一位市民,在隨后的參觀過程中,他同樣也是最投入的一位。
自備萬元設備記錄城市變化
今年62歲的王振宇是青島六中的一名退休老師,“退休后,就一直沒有閑著,經常喜歡到處走走,看看青島的變化。”王振宇手持著一臺松下NV-GS250攝像機,胸前的攝影包里還放著一部松下數碼相機。“攝像機花了八千多元,數碼相機也有兩千多元。這些都是我自己掏錢買的,為的是出來看的時候,記錄下城市變化軌跡。”王振宇指著手中的設備,樂呵呵地說。
“城市發展了,受益最大的是咱老百姓。”王振宇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膠南工作,一次家里有急事,早上5時從膠南出發,回到市區的家里已是下午4時了,花費了近12個小時的時間。“現在可方便了,一個多小時就能跑一趟。”1990年回到市區工作,王振宇就開始關心城市建設方面的發展,2002年,東西快速路一期工程建起了熱河路立交橋,王振宇帶著學生把課堂設到了立交橋頭,向學生們介紹著城市發展的情況,激發孩子們對城市的熱愛之情。“糖球會、啤酒節、奧帆賽……這些都留在了我的資料里。”王振宇說。
一路新景無限忙壞了王老師
9時50分,車隊來到嶗山區世紀廣場上,一百多位市民下車參觀嶗山區的景象。王振宇手持攝像機,將國際會展中心、嶗山區政府大樓、正在建設中的國展三期和青島大劇院等一一錄了下來。
向東。車輛在寬闊的濱海公路上行駛,仰口隧道的洞口出現在了人們視野中。在仰口隧道前,王振宇仔仔細細地將兩個洞口周邊的風景錄了個遍。“半個月前,我和弟弟一起專門開車來過這里,由于隧道還未全部完工,沒有進去看,今天可以走隧道了。”王振宇激動地說。
車出仰口隧道,行駛在鰲山組團內的王哥莊與鰲山衛鎮之間的生態間隔區,充滿田野氣息的自然林地、景觀林讓王振宇情不自禁地再次舉起了手中的攝像機。很快,“即墨鰲山衛”的指示牌便出現在了道路一側,“沒想到,隧道打通后,這么快就到即墨了。”王振宇有些意外地對記者說。
新東部是充滿激情和希望的地方。當車隊穿過田間彎曲的土路來到天逸海灣項目時,王振宇悄聲地說:“這個地方是第一次來,一定要好好拍一拍,回家給全家人看看。”眼前一望無際的海灘,規劃中的酒店和會議中心,讓參加活動市民看到了新東部的美好未來。王振宇心情激動地行走在已建好的大壩上,拍下了趕海的漁民,拍下了這塊處女地的原貌。“雖然現在這里還看不到這個項目的雛形,但卻充滿著希望。2008年項目建成時,我還要再來拍一拍。”王振宇說。
市民來看組團感受格外真切
“以前只是從報紙和電視了了解過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城市框架,今天實地考察一番,有了切身的體會,感覺青島未來的發展空間是這樣的大。”王振宇說,在外地人的心目中,甚至在部分青島市民的印象中,青島歷來都是一個“小青島”,但現在,沿濱海公路的組團式城市布局一下子拉開了城市發展的空間,“這是一個創舉,為青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青島人,王振宇對這座城市充滿了熱愛,他發自肺腑的話語代表了市民們對這一城市布局的贊同。
“今天真是不虛此行。”當參觀完天泰的東海岸項目、華魯游艇和華威風力發電項目后,王振宇感覺收獲頗豐。“如果沒有市規劃局組織這次活動,普通市民很難有機會能夠系統地了解城市組團的情況。”王振宇說,在以前的印象中,規劃似乎是政府部門的事,離老百姓很遠。通過市民看組團活動,規劃離市民的距離近了,市民也真正參與到了城市規劃中來。
“城市發展了,作為城市中的一員,我們也充滿了信心。”王振宇認為,這種活動讓市民全面地了解到了城市未來的美好前景,能夠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讓市民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記者蘆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