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6年中國6城市調查報告,普通成年人在一年內有過失眠的比例高達57%,其中53%癥狀超過一年。然而僅有13%的患者曾經跟醫生談及自己的睡眠問題,許多問題由于“患者不說,醫生不問”就被忽略了,比如失眠。
現已發現,失眠廣泛與各種疾病并存,
并形成惡性循環,但一般醫生卻很少關注甚至忽略這一問題。為此,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樊東升教授呼吁,希望醫生能夠了解失眠的危害并主動詢問患者的睡眠問題。
失眠影響多方面的
健康狀況并形成惡性循環
“失眠和睡眠障礙的長期累積效應與一系列的健康危害相關,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臟病發作和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增加。另外,失眠和睡眠障礙對經濟有重大影響。與看醫生、醫院服務、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直接相關的醫療花費每年達數百萬美元。與健康人相比,有慢性失眠的人生產力差,需要超過正常標準的醫療護理,并且發生意外傷害的可能性更大……”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的數據,睡眠障礙和缺乏睡眠是相當一部分人“無法應對的公共衛生問題”。
●高血壓患者是睡眠障礙的高發人群。樊教授指出,睡眠缺乏又會導致血壓增高,各個時段睡眠被剝奪,血壓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慢性失眠可引發抑郁。反之,抑郁也是失眠最常見和主要的原因。高達三分之二的抑郁患者在發作之前有過失眠(入睡困難、早醒),失眠甚至在抑郁治療成功后持續存在。失眠持續且未得到治療的患者,新患嚴重抑郁癥或復發的概率提高2至10倍。還有很好的證據說明,失眠是焦慮發生和復發的危險因素。
●失眠與功能性胃腸疾病密切相關。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2269名普通居民中,39%有失眠癥狀。其中15%曾因胃部疼痛覺醒;15%患有IBS(腸易激綜合征);10%患有消化不良;13%患有頻繁的燒心。其中,IBS與失眠關系最為密切,同時有腸易激綜合征者,其失眠、IBS和燒心發生率是其他人的兩倍。
改善睡眠有助于
基礎疾病的治療
美國Managed
Care雜志2006年最新發表了一篇有關“慢性疾病相關的慢性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的影響和流行”的綜述,通過各種流行病研究數據分析發現,慢性失眠可能與慢性生理和心理性疾病相關,有證據表明,慢性失眠可以和許多慢性生理和心理性疾病同時存在,包括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抑郁癥,并且這些患者慢性失眠的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得多。盡管失眠經常作為輕微或暫時的癥狀進行處理,但已經證明,慢性失眠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總體機能有著顯著而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還關系到醫療資源的消耗。此外,慢性失眠也可能是同時患有某些精神性疾病的先兆,而不是結果,特別是抑郁癥。
然而,治療基礎疾病可以改善睡眠,反過來,在一些病例中,治療患者的睡眠問題確實也能改善基礎疾病。因此,再次證明,睡眠問題看似輕微,常常被人們所忽視,或認為只是睡覺不好而已,實際上睡眠問題尤其是慢性失眠對人們的健康有潛在的影響。
嚴重現狀:尋求治療的
失眠患者較少
5年前賽諾菲——安萬特在中華醫學會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全球睡眠調查中的中國人睡眠狀況調查,結果發現44%的中國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存在,而只有23%的人知道自己的睡眠狀況,僅1/5有睡眠問題的人尋求醫生的幫助,狀況堪憂。盡管失眠現狀非常嚴重,但九成患者就診中仍不會主動向醫生詢問、討論失眠問題。美國失眠患者尋求治療的現狀也同樣如此,主要因失眠而咨詢者只有6%,24%的人是把失眠作為次要原因咨詢的。2006年中國6城市普通人群睡眠問題調查顯示,仍有80%的失眠患者不與醫生討論失眠問題,說明絕大多數患者沒有尋求醫生幫助。該調查還顯示,目前國內僅有5%的患者采用醫生處方緩解失眠,F在已有十多年臨床應用經驗的用于失眠治療的藥物,如思諾思已在80多個國家上市,并在歐洲、美國、亞洲進行了有76000多名患者參與的140個臨床試驗。因此,患者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睡眠狀況,醫生在診斷時,也應該主動詢問患者的睡眠狀況,改善睡眠有益于基礎疾病的治療。
不過,如果患急性失眠(少于14天左右),有兩種方法:第一,什么都不做。不早睡,也不賴床,不在床上輾轉,也不打瞌睡,如果一個人處于缺乏睡眠狀態,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睡。如果采取這種“置之不理”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慎用咖啡來維持連續工作。第二,去看醫生,采取一些藥物性治療。
如果失眠持續兩到四周,那底線是:早治療總比晚治療好,這樣個人痛苦較少。同時,早治療更容易,還可以降低誘發其他疾病的風險。(記者 邢玉樹)
責任編輯:穆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