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
“女兒小莽9個月了,膽道閉鎖。她從滿月以后一直在看病,用光了我所有的積蓄。欠的錢、欠的情可以慢慢還,女兒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請大家幫幫我,我以后一定會努力掙錢,慢慢報答所有好心人……”近日,新浪網育兒北京論壇上的這個帖子,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眾多網友紛紛捐款。
近年來,有關兒童患病、社會獻愛心的報道層出不窮,我們在同情、憐憫、感受人間真情時,卻也有了反思:在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障體系中,兒童的醫療保障最為薄弱。在向社會請求援助之外,能否建立起一個覆蓋所有兒童的醫療保障體系?
兒童醫療費用 成了“沒娘的孩子”
“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多弄點錢給孩子治!”侯玉清說,“哪怕賣房子賣地。”在北京兒童醫院的病房門口,他抹著眼淚說。
侯玉清是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妻子大學畢業后在一家企業做文秘,他則與朋友合伙做起了印刷生意。2003年,他們的兒子侯洋出生,一家人1萬多元的年收入,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衣食無憂。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5年,兒子侯洋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住進了北京兒童醫院。3個療程下來,治療費花了8萬元,除了積蓄,“跟親朋好友又借了5萬元,但治病的錢還是遠遠不夠。”
“紅十字會也找過了,說救助不過來,只能等有人捐款!焙钣袂逋纯嗟卮炅舜晔,“現在最怕的就是醫院來電話,不是孩子出事兒了就是要錢,真不敢接。
北京兒童醫院,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故事。由于孩子沒有醫療保險,即使是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動輒上千元的醫療費,也是許多家庭頭疼的問題。
嚴女士的兒子今年4歲,去年因為肺炎住過一次院,“總共花了近1萬元。”嚴女士說,他們夫妻雙方的父母原先都在事業單位工作,她小時候看病的花費都是由父母單位報銷。她想不通,為什么現在生活好了,家里又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醫療費反而沒處報了。
根據原政務院195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和1952年《關于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及其供養的直系親屬都享受勞保醫療。
“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工青婦等團體及文化、教育、衛生、經濟建設等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及革命殘廢軍人”享受公費醫療,經費“統一撥給各級衛生主管部門統籌統支”。隨后,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人員擴到在鄉干部和大專院校的在校生。
由于單位保障的非社會化,導致了這種醫療保險體制覆蓋面窄、資金來源渠道不穩定,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國各地以不同形式對公費勞保醫療制度進行改革。1998年年底,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建立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有各自的支付范圍,個人賬戶主要用于支付門診和小病費用,統籌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大病費用。
在這個醫療保險制度體系中,沒有涉及職工家屬,于是,兒童的醫療費用就成了“沒娘的孩子”。有的單位沿用原來的勞保醫療制度規定,雙方職工各自負擔孩子醫療費用的一半,但大部分單位都不負責兒童醫療費用,農村合作醫療對兒童的保障水平就更低。
家長集資 少兒住院互助金只能“有限救助”
2004年9月,北京市紅十字會、市教委、市衛生局聯合設立少兒住院互助金啟動。由此,北京成為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建立少兒住院互助金的城市。
北京市紅十字會少兒住院互助金管理辦公室主任于瑞琴告訴筆者,少兒住院互助金是在廣大家長集資基礎上構建的少兒醫療保障網,在兒童因病、傷住院時按規定支付部分醫療費用,解決一家一戶風險獨當的困境。
據了解,參加少兒住院互助金的少兒每學年交納50元后,因傷、病住院時產生的費用就可以按照比例報銷。根據《北京市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互助金管理辦法》的規定,住院醫療費的50%由家長自理,其余50%由互助金分級支付,支付比例從60%至90%不等,最高不超過8萬元。
然而,如今北京市能夠參加少兒住院互助金的僅有兩類,一是有北京戶籍的兒童;二是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外地人員在京居住子女。
“人群不固定,發病率、住院率不好統計。而少兒住院互助金要根據孩子發病、住院的比例確定交費標準、報銷額度等,如果比例不固定,就無法保證平衡運作。”因此,于瑞琴表示,要將這部分孩子納入少兒住院互助金范圍,有很大難度。
雖然少兒住院互助金能夠解決一定的困難,但它只是兒童醫療救助制度缺位時的一種補充,于瑞琴認為,“建立政府主導的兒童醫療保險制度,讓所有兒童無論得什么病都能得到基本的醫療幫助,”才是最終目標。
醫保“全覆蓋” 讓兒童不再是“被遺忘的人群”
全國政協委員朱宗涵,已經連續3年提交為兒童建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提案。在他看來,占總人口22.89%的兒童作為國家的未來,他們的健康問題,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重視。
目前,這些建議尚未得到有關部門的答復,“因為涉及多個部門,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起來的。”朱宗涵說。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顧昕則認為,有一個最為節省成本的辦法,“在職工醫療保險制度中,允許職工自主選擇為第二個、第三個人投保,自行支付保費。”
顧昕說,“可以選擇配偶,也可以選擇孩子。這就能經濟、方便地讓孩子得到醫療保障。”他認為,就兒童單獨再搞一個醫療保障體系,必要性不大!白詈玫姆绞绞且约彝閱挝唬押⒆雍吐毠し旁谝黄。附屬于職工醫保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兒童醫療保障體系的成本和風險。”
顧昕提出,“對沒有單位或工作的人,勞保部門可以開設專門的服務窗口,方便他們購買!睂τ18歲以上的高校大學生,他也提出了設想,“教育部可以將這個‘團體’交給商業保險公司,比如可以設3個不同險種,由學生自行選擇!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的一位研究人員則認為,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實行全民醫療保障。去年國務院研究中心的一項醫改報告發表后,曾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作為課題組成員之一,這位研究人員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正在進行第二階段的研究,將對醫療保險的框架有個整體設計。
如果按照這個整體化的醫療保障方案設計,兒童就不再會成為被遺忘的人群。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險體系是按人群劃分的,而在當前人口流動日益加劇的形勢下,這種保險方式不僅覆蓋面小,而且容易導致資源浪費。
他舉例說,目前美國實行的就是職工連帶保障兒童的醫療保險模式,但非在職人員家庭的兒童難以獲得保障,于是又出臺了一個針對這部分兒童的保險辦法,由政府為他們負擔大部分醫療費。結果,一些在職職工為了“沾光”,在繳納保險費用時選擇不為兒童繳納連帶保費,政府不得不再出臺新的辦法來遏制這種現象。
這位研究人員認為,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模式跟美國一樣,都是屬于“打補丁”的方式,其覆蓋人群既可能重疊,也可能會遺漏,結果導致醫療支出越來越高,保障水平反而越來越低。而改變這種“一人生病,全家跌倒”現狀的根本辦法,是整合按人群劃分的各種醫療保險,實行全民醫療保障。
他認為,近年來,政府在醫療方面投入很大,但收效并不好,主要是控制不夠。大部分投入,都被用于購買大型醫療設備,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的很少,這樣受益的主要是醫院,而不是患者。
從各國的醫療衛生實踐來看,政府在衛生方面投入越多,國家醫療總費用越少。“因為面對醫院,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患者只能無條件地接受各種看病費用,很有可能一病就病得傾家蕩產。但如果政府代表民眾面對醫院,可以集體埋單,從總量上控制醫療費用,避免讓老百姓因病致窮。”
據報道,上海將探索建立一個覆蓋全體本市戶籍18歲以下人群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其主要思路已經明確,第一是城鄉統一,不管是城市戶口還是農村戶口,全部覆蓋;二是從解決突出矛盾入手,保住院和門診大病。
上海市衛生局的相關人士表示:“這項政策出臺之后,上海就形成了針對各類從業人員、無業無保老人、中小學生和嬰幼兒等三個層面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基本上做到所有人群全覆蓋!
來源:《貴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