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明目張膽了!”面對本地一家網站上眾多的叫賣2所小學名校入學名額的貼子,在鹽城生活了40多年的機關干部成先生按捺不住心頭氣憤,用手連拍桌子。這些入學名額,賣價都不菲,一個從三四千元到萬余元不等。“往年也有轉讓名額的,但大多私下悄悄地進行,生怕被人發現。
上學難上學貴一直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十分頭疼的“心病”,光是一筆上萬元的入學費足以讓市民“喝一壺的”,為了孩子上學不少家長賣血支撐,砸鍋賣鐵式教育成為社會之痛。如今又出現網上叫賣小學名校名額,價格貴得十分“咬手”,還搶買不著,“教育老大”常令人們不寒而栗,社會議論紛紛,怨聲不絕。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名校成為家長的首選,而名校身價青云直上,高傲的頭腦發熱,竟把名額當作禮物贈送,導致本來就十分緊張的生源名額更加緊張,有名額的不一定有學生上,沒有名額的想上也沒機會,只好花重金買名額,深深地“被宰一刀”。賣學生名額從私下堂而皇之走向網上公開叫賣,既違反教育法規,又有失教育公平。筆者不禁有三問。
一問公辦學校的事業“公辦”了嗎?國家對教育的巨大投資花的是整個納稅人的錢,受益的應該是全體民眾,不應該成為學校發家致富的“資本”,成為少數人的特權,甚至成為一種交易籌碼。所謂學校把名額獎勵給對學校內部和有貢獻的人,就是一種“霸道特權”,踐踏了民眾享受公共受教育的權利,從另一個層面看,也是地地道道的教育賄賂,演繹成“特權腐敗”,失去社會公平和公共道德的學校還能致力于教育的整體振興嗎?這是把公辦學校往邪路上“生拉硬扯”。
二問教育向民眾傾斜咋搞成了向金錢傾斜?國家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整體國民教育,應該向貧困家庭“傾斜”,對于一些上不起學的困難戶,應給于減免學費和生活上的補助,時下推行的“互幫助學的對子”,就是很好的舉措。各學校也有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不是“學費上一個都不能少”,而是受教育上“一個都不能少”,教育理念的自私和錯位當然就辜負了人民的重托。
三問特殊地位難道是特權的溫床?身處名校要有平等思想,不能用國家給于的優勢對社會進行“宰割”,有意設置層層關口,見利就收。更不能把特權轉化為教育腐敗,而去出賣名額、出賣座次、甚至“里外通吃”,去惡搞教育管理和教育質量,助長不正當競爭。如此下去,非把普通學校搞垮不可。
叫賣名校名額賣出了教育之痛,希望教育管理部門加大監督和管理,別給點好處就迷上了眼睛,縱容了不正之風,就會滋生教育腐敗,學校也要遵紀守法,多為教育大計著想,為民眾著想,別做見利忘義的事情了,教書育人責任重于泰山。(童克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