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廖玉麟教授研究海星已經50多年了。王哲攝 |
近段時間,海
星吃鮑魚成了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海星之災也引起了海洋生物研究者們的普遍關注,針對這一情況,駐青的多名著名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其中有“鮑魚大王”美譽的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研究員張國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克海星之策———誘捕,這一辦法得到了養殖戶的普遍認同。
誘捕海星最可行
張國范博士是中科院海洋所的博士生導師,目前正帶領他的學術隊伍進行鮑魚養殖的攻關工作,昨天他告訴記者,海星目前正在旺盛生長期,需要大量攝食品,對貝類特別喜歡,利用這一點采取誘捕的辦法,找到原先使用的扇貝籠子,將不值錢的貽貝(俗稱“海虹”)裝到扇貝籠子里,然后開船出海用繩索放置到海星密度比較大的區域,饑不擇食的海星會迅速地大量聚在扇貝籠子上,過一段時間,再把扇貝籠子提上來,就會捕獲大量的海星,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就能有效控制海星的數量,這種辦法比雇潛水員下水撈要經濟簡便得多,張教授告訴記者,他在大連工作的時候就曾遇到過海星入侵的情況,當時采用這種辦法行之有效。
張國范還講,撒藥、用炸藥炸都不是好辦法,會對環境和其他生物造成傷害。而捕獲的海星,可以埋起來以后做肥料用,千萬不能再撒到水里,避免污染水質或者造成再生,這樣緩解了海星之災,明年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記者將張國范提出的辦法通知了部分鮑魚養殖戶,得到了他們的廣泛認同,老尹家養殖海區的尹寶昌告訴記者,他覺得張國范教授的這個辦法非常可行,準備立即通知養殖戶施行。
海星之災不意外
80歲高齡的廖玉麟教授是我國研究棘皮動物的泰斗級人物,他告訴記者,海星剛過了繁殖期,目前正是瘋長的階段,需要到處覓食,哪里有食物哪里去,海星的這次集中出現并不太意外,他說,在黃渤海,海星是很普通的,到處都是,近海從團島、棧橋、匯泉灣一直到沙子口都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潮間帶一直到四五十米深的地方。據他研究,海星獨特的特性在于,它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分泥灘、沙灘、巖石等不同地域生存,海星什么地質條件都可以生存,成群結隊,就像是陸地上螞蟻或者蝗蟲的感覺,部分魚類會吃掉小海星,但是對大的海星卻束手無策,幾乎沒有天敵。
海星之災美國也有
廖玉麟介紹,海星吃鮑魚時,用腕足包在吸在石頭上的鮑魚身上,堵住鮑魚的呼吸孔,直到鮑魚有所松動,哪怕只有一毫米縫隙,海星的腕足就會伸進去,對鮑魚進行麻醉,翻過鮑魚來把胃吐出來擴張后包在鮑魚肉上再吞進去,它能吃比自己胃還大的食物。而相對而言,海星更喜歡吃蛤蜊,甚至會將整個蛤蜊吞進去后再把皮吐出來,即時吃不了了,它也會設法殺死貝類動物,是非常兇殘的。
廖玉麟回憶,美國曾有關于海星對養殖貝類危害非常大的報道,歐洲也有,當時美國是使用船下面加上吸管把海星吸上來,成本很高,他對張國范教授提出的辦法也比較贊同。王哲
姚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