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的青島,恐怕沒有任何建筑物能比棧橋更具有城市象征性 |
   在青島,恐怕沒有哪個建筑物像棧橋那樣,擁有如此多的別稱:青島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海
軍棧橋、大碼頭、鐵碼頭、石碼頭……    這幅照片大約拍攝于1901年,記錄了德國租借膠澳初期擴修棧橋后的情形。眼前的這個畫面,首先吸引我們眼球的是橋面上的兩個高高的滑輪架,這是德國人在擴修棧橋時安裝的,主要用來裝卸貨物。矗立在橋邊安放滑輪的杠桿,看似是由兩根粗長的方木固定成的;作為支撐架的兩根長長的原木,與滑輪杠桿呈立體三角形:一頭作為支撐點,分別固定在滑輪杠桿后左右兩側的橋面上,另一頭相交被緊緊地捆綁在滑輪杠桿上方。在畫面上我們還看到:橋上已經安裝了瓦斯燈,青島人叫這種燈為“嘎斯燈”或者“電石燈”;在右邊距離橋沿的兩三米處,已經鋪設了輕便鐵軌。有趣的是,在棧橋上我們看到了三個“胡亂”著裝的德國水兵,看來德占初期對于軍容風紀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想必這三個德國兵不會是碼頭裝卸工,或許是陪著攝影者到這里游覽的。
   棧橋興建于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人工碼頭建筑。棧橋的設計者,名叫李儀叟,是駐守膠澳的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的安徽老鄉。那時的棧橋,橋身長200米、寬10米,兩側固有鐵制欄桿,橋頭安裝了簡易的吊卸設備,可以靠泊吃水較淺的小型汽船或木制民船,是一座專供清朝膠澳駐軍裝卸物資的軍事碼頭。德國侵占膠澳初期,大量物資都是從棧橋卸運的,當時用于開發建設的木材和建筑用料幾乎堆滿棧橋前的陸地和海灘。1901年,殖民當局對棧橋進行擴建,工程由德國施密特公司承包,同年完工。擴建后的棧橋,在清軍原建的基礎上橋身延長了一百多米,寬度依舊保持約10米,伸延部分為鐵木結構。這次擴建,除了延長了橋身,還增加了一些碼頭必備的設施,像我們在照片上看到的裝卸貨物的滑輪架、瓦斯燈、輕便鐵軌等。這些設施盡管都是臨時性的簡易設備,但使碼頭的實用性大大增強,其對于城市建設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隨著棧橋碼頭的完工,在棧橋南端的陸地上,一座座物資儲備中轉倉庫也應運而生,至1905年,這里一直是商旅貨物集散中轉重地。1906年,大港各碼頭相繼完工,棧橋逐漸不再作為卸運貨物的主碼頭,除了保留領航和船舶檢疫功能外,基本上成了小型游艇停靠的碼頭。
   如今的青島,恐怕沒有任何建筑物能比棧橋更具有城市象征性,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完全可以揮就一部完整的城市發展史。它是我們城市的發端,飽經了滄桑、見證了歷史。就像現在,當我們置身于這個場景,從這個歷史的發端望去,看見的是:我們城市已經打上了殖民的烙印。
   
吳堅著
   
下期期待:一座經典建筑的落成,差一點讓總督卷鋪蓋回家。
   
征集“青島傳奇人物”故事
   
如果您手中掌握有老青島民間傳奇人物的故事,諸如身懷絕技或傳奇經歷等,請將稿件通過Email:163zhangfang@或郵寄:青島市太平路33號青島早報文娛部,郵編:266001,發給我們,并請注明“‘青島傳奇人物’故事”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