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扶貧貸款強行發放 貸款項目與百姓利益相沖突,沒帶來“福音”反招罵聲一片
據新華社電 6年前,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原定西縣)爭取了一筆億元扶貧貸款給農民修梯田、打水窖,6年后的今天,這筆巨額資金不僅沒給農民帶來“
福音”,反而引來當地農民、銀行和村干部的一片罵聲…… 貸款修梯田農民不認賬
家住南二十鋪村的景春明一輩子種地過日子,沒欠過誰的錢,然而沒想到的是,到老了,卻莫名其妙地欠了銀行3000多元的貸款。“還錢沒有,大不了把地收回去。”這位老人激動地說,“事先我們也不知道是貸款,推完地的第二年才突然說是貸款,要簽字、蓋章,早知是貸款修梯田,我們就不修了。修了梯田又有什么用,現在都退耕還林了。”1999年,國家在甘肅的安定區和會寧縣分別安排了1億元的扶貧基礎工程貸款,要求各地在2到4年內完成。根據這項計劃,從2000年開始,在兩年時間里,中國農業銀行向安定區發放了9000多萬元的扶貧貸款,貸款項目為機修梯田和集雨節灌。當年,村鎮干部用這一貸款為景春明家修了十多畝梯田,其中6畝地現已退耕還了林草。
貸款近億元為農民修梯田、打水窖,農民卻不認賬,這是中國農業銀行萬萬沒有想到的。
村干部私刻印章完成任務
記者了解到,當時,為爭取資金,加快項目建設步伐,安定區政府采取的是“分貸伙用分還”的貸款辦法,即先由各村集體修梯田、打水窖,后由鄉鎮、村驗收,再由村干部集中收集農民印章辦理貸款,貸款額按照每戶農民承包土地的面積分攤。當村干部在項目驗收后準備集中辦理貸款時出現了問題:大多數農民都不愿簽字、蓋章。接受采訪的農民告訴記者,他們沒有見到一分錢,事先也不知道是貸款修梯田,否則根本不會同意。
農民不愿簽字、蓋章,縣鄉干部又催得急,無奈之下,一些村干部只好花錢私刻農戶印章給農民統一辦理貸款。
雖然嘴上硬,說不還錢,但這筆貸款還是讓淳樸的農民提心吊膽。提起這筆扶貧貸款,不少村干部也是一肚子怨氣,出了力反而被農民背地里罵。
1億元貸款誰埋單?
1億元扶貧貸款使農民提心吊膽,銀行8000多萬元資金也遭受損失,這是當時制定政策的人料想不到的事。為什么扶貧的大好事卻變成了這樣的結果?
記者發現,老百姓并不是不愿貸款搞建設,當地一些農民為了找資金還找關系求貸款,然而當上億元扶貧貸款到來時老百姓卻唯恐避之不及,主要是由于貸款項目與老百姓利益相沖突。
一些基層干部反映說,1億元扶貧款引來“怨聲一片”,暴露出我國扶貧投入機制的一些問題,值得反思,今后再也不要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