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清末,歐洲人的鏡頭似乎特別偏愛剃頭挑子這一中國民俗風情 |
   這幅照片來自1911年1月4日從青島寄往德國的一張明信片,記錄了早已遠離我們生活的街邊剃頭挑子。照片的拍
攝地點和時間暫無確切記載,印刷發行地為青島。    攝影者記錄下的這個影像,顯然不是一個抓拍的場景,這讓許多人會立刻想到“看著我,笑一笑,一二三”的照相經歷。也許,畫面中的人們根本聽不明白攝影者說了些啥,因為他們的臉上沒有露出我們照相經驗中的“笑一笑”;或許,這就是攝影者想要的中國人表情吧。
   照片背景是在一個看似不太深的街巷里。坐在中間的是剃頭匠,這并不是筆者隨意猜想,而是曾經在另外一張老照片上見到過他給別人剃頭,套用現在的話,這個剃頭匠在當時屬于出鏡率較高的“明星”。按中國人的規矩,中間這個顯赫位置不應是剃頭匠這等下人坐的地方,想必在洋人攝影者眼中,剃頭匠才是這幅照片的主角,而其他人只好聽從洋人的安排。從穿戴上看,在剃頭挑子旁等待理發的是一家有錢人:坐在火爐邊的是這家的老爺,兩位穿白長衫的年輕人可能是孫輩,穿暗花黑緞棉襖的像是老爺的兒子、孫子的爹,右邊穿粗布長襖人可能是傭人或者管家什么的。而最后排,伸長脖子探出頭的瓜子臉男子,恐怕是個上前看熱鬧的路人了。這幅照片最讓人費思量的是右邊那位穿粗布長襖的傭人或者說管家。不知何故,他不看鏡頭倒在看剃頭匠。瞧其側面的神態和表情,似乎在說:剃頭的,別沒數,這也是你該坐的地方?!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說罷了。
   說起剃頭挑子,來歷還有一段嚴酷乃至血腥的歷史:
   明末清軍在關外時,漢人投降或被擄去后,都要以剃發作為歸順的標志。清朝建立初,統治者立即頒布“剃發令”,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限令漢人,仿照滿人習慣,剃去前額和四周的頭發,將留存頭發編成辮子垂之腦后,對于違抗或遲疑者一律斬。而在漢人心目中,身體發膚乃父母所賜,不可任意損毀,為此,許多人抱著“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的信念丟了腦袋。據說,“剃發令”頒布初期,清兵“剃匠負擔游行于市”,擔子里不僅裝著火爐、銅盆、剃刀等剃發工具,還插著一個旗桿,上面掛著“剃發令”,誰敢違令拒絕剃發,就把腦袋砍下掛在旗桿上。后來,剃發成了習慣,這擔子就演化了剃頭挑子: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一個小木柜子,抽屜里放著理發工具;原先掛“剃發令”或者掛腦袋的旗桿,變成了掛毛巾的架子。
   奇怪的是,不知為什么歐洲人似乎對剃頭挑子這一中國民俗風情特別感興趣。在清末,無論是殖民地的歐人統治者,還是來華的歐洲游客,他們的鏡頭會偏愛剃頭匠和他的挑子;蛟S,他們知道這剃頭挑子和理發行當的來歷,或許,他們只是對當時中國人獨特的發辮感興趣。然而,從畫面上中國人的神態看,這個照相的洋人是“剃頭挑子一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