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4日電
據中國財經報報道,4月,教育部官員表示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出臺高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大學生培養成本問題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此辦法能否廓清培養成本的“蛛絲網”,進而解開教育亂收費的“千千結”,給社會上關心教育收費問題的人一個真數字?各方普遍不夠樂觀。
驚人的數字
數字最枯燥卻最有力。給培養成本求“解”,須從已知的大學收費數字入手。
25倍:2006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孫繼業指出中國高校改革開放前是免費教育,20年前漲到200元,1995年漲到800元,2005年再漲到5000元,近20年的時間里上漲25倍。
35年:按照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計算(包括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相當于一個貧困縣農民35年的純收入,這還是在不考慮農民自身的吃飯、穿衣、看病、養老等因素的情況下。
320萬:據統計,中國貧困大學生人數和比例皆呈迅速增長趨勢。目前高校貧困生總數已高達320萬人,其中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的特困大學生100多萬,高校貧困生比例達25%;另據調查,有25.5%的家庭因負擔不了上大學的費用而不愿再升入大學;在百度搜索里輸入“高考學費自殺”字樣,跳出的相關內容達18萬條。
第一:據“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數據,世界上學費開支最貴的為日本,大學生平均年支出為8930英磅。但考慮到日本人均GDP為中國的31倍,日本人的8930英磅相當于中國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而中國大學生每年實際支付卻超萬元,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大學生每年的支出相當于日本的3倍,穩居全球第一。
下降: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據“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結果,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而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的農村學生的比例為22.3%,比1990年減少了5.7個百分點。
模糊的數字
上大學的學費到底要交多少?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到底需要多少錢?
5萬:2004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培養一個本科生的完整成本一年至少要4到5萬元。1.3萬:2005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理工科和文科人均培養費分別為每年約1.5萬元和1.2萬至1.3萬元。
8000:2004年,《市場報》報道說,據權威機構測算,中國每位大學生的教育成本為每年7000-8000元。
收費:6000。2005年,教育部規范,高校收費普通專業每年不超過6000元,北京高校收費標準穩定,除了藝術等專業收費每學年在萬元左右外,其他普通專業收費一般在5000元、5500元、6000元三個檔。
比例:25%。《中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不屬義務教育,需要建立由國家、社會、學生個人共同分擔培養成本的機制。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學費應為學生培養成本的25%。
實際分攤:44%。依教育部提供的折中數據即1.2-1.5萬,按現在每生每年5000元學費、1200元住宿費的標準,學生家庭所分攤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為44%,而國外這一比例通常在13%~15%。
真實成本:X。“那怎么知道?”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一位姓張的同學告訴記者,“其他同學也肯定不知道,學費歷來是讓交多少交多少唄。”
成本核算不清,要交的學費及其它項目收費必然成為一個變動的未知數,規定的比例也難免成為虛設。
咋算的數字
那么大學生培養成本誰來算?算什么?算清的話捆得住伸向學生腰包的手嗎?
首先是由誰算的問題。以往培養成本核算的主動權基本上在高校,因為沒有剛性的約束,結果往往造成越算越高,分攤到學生身上的費用也令他們越來越難堪重負;同時,作為費用的承擔者,廣大的大學生及其家長的意見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有效體現,他們能做的只是在收到入學通知書之后去籌錢。
其次是怎么算的問題,即培養成本包括那些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高校拿錢用來干什么。
依照2005年6月國家改革與發展委員會頒布的《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高校教育培養成本由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四部分構成。其中人員費用包括:教職工基本工資、津貼、獎金、社會保障繳費、其他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電費、取暖費、郵電費、交通費、差旅費、會議費、培訓費、福利費、勞務費、招待費、租賃費、物業管理費、維修費、專用材料費、其它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包括:離退休費、撫恤和生活補助、醫療費、助學金、住房補貼和其他支出;固定資產折舊包括房屋建筑物折舊、設備折舊。
對同時具備教學實體與行政單位性質的中國高校,哪些成本該界定為教育成本頗為困難。教育學者熊丙奇以為,將高額行政花銷全部計入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的核定辦法是不合理的。《200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共有教職工161.0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5.84萬人,行政后勤等人員占到總人數的接近一半;與行政機構的臃腫繁多相應,高校的工資福利、辦公用房、辦公設備、辦公用車等方面的成本大量增加。另外,對退休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是否應當納入培養成本也一直存在爭論,按照國際上的標準,退休教職工已基本不再從事教育活動,就不應當算作生均培養成本的,但中國仍由學校負擔高校退休金。現在,北大、清華離退休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在職教師人數。還有,目前高校存在諸多的教師拿著國家工資,卻干著講課私活的現象,他們的工資難道也要計入大學生的培養成本嗎?
教育部稱制定生均培養成本核定辦法目的是為了有效治理目前存在的教育亂收費問題,同時要繼續保持高校收費政策的總體穩定。
責任編輯: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