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座已被拆除的紀念塔曾被歷屆統治者賦予豐富的歷史內涵,在國內建筑中實屬少見 |
   這幅照片大約拍攝于1907年,記錄的是德國膠澳殖民當局在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修建
的保羅·葉世克總督紀念塔。    在德國殖民統治青島17年的歷任總督中,葉世克可能是最有“血性”和最“倒霉”的一位。說他有“血性”,是因為其上任總督后,做事果敢,統治手段極其強硬,多次派兵深入山東內陸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和反德筑路斗爭,從這點看,也是最“血腥”一個總督;說他“倒霉”,是因為其是惟一死在任上的德國總督。
   1899年2月19日,海軍上校葉世克抵達德國膠澳租借地,接替因袒護單維廉違規購地而被國內報界備加指責的羅申達上校,上任膠澳總督。有材料記載,他是1898年10月10日被任命為膠澳租借地總督的,但不知何故四個多月后才到位。上任伊始,葉世克采取了比較溫和的措施,緩和了他的前任所留下的種種內部矛盾。而在1899~1900年期間,他采取了強硬的手段,先后多次派兵侵犯膠州、即墨、高密、日照等地,鎮壓義和團運動和反德筑路斗爭。因此,他獲得了德皇和德海軍方面的褒獎。1901年1月27日,因感染傷寒,葉世克在膠澳總督府衛戍醫院去世,后被安葬在歐人墓地(現百花苑)。德國官方在追授他為少將的同時,對其任期內的表現給予很高的評價———“最嚴峻時刻的一位堅強有力而且遠見卓識的領袖人物”。為了紀念葉世克并表達對他的敬意,德國膠澳殖民當局決定為他建造一座紀念塔,并將紀念塔東南(現萊陽路海岸一帶)的海角命名為葉世克角。
   葉世克紀念塔的位置選定在威廉皇帝海岸,與即將開工興建的德國膠澳總督府成垂直線,1903年3月落成。這是一座底部呈六角形的白塔式全花崗巖建筑,通高約為16米。塔身的中下部石制的回廊形成了一個碑亭,塔身鑲嵌有12塊精心打制的銅牌,詳細地記敘了德國占領膠州灣的全過程、《膠澳租借條約》和總督葉世克的畫像、生平和“功績”。
   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后,將塔身的銅牌拆除,改名為“日本占領青島紀念塔”。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將這座塔命名為“中國接收青島紀念塔”。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又改為“大東亞圣戰紀念塔”。1945年日本投降后,民國青島市政府又將其更名為“山河重光紀念塔”。
   一座紀念塔,被歷屆統治者如此重視并被賦予過如此豐富的歷史內涵,恐怕在國內的建筑中也實為少見。據說,這個紀念塔1966年被拆除了,而在我少年時期的記憶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青島路南端凸現于海灣的半圓型花園中,曾經矗立著一座高高的三角形宣傳塔,塔的三個側面都紅底白字寫有當時的標語口號。不知道,三角形宣傳塔是日后重建的,還是在原先這個塔的基礎上改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