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已經30歲出頭,學位拿到了博士,但是連西紅柿炒雞蛋都不會做,還要母親不遠千里前來幫忙洗衣服……不久前,記者在南寧到北京的列車上遇到一位進京為兒子洗衣服、教其炒雞蛋的大娘,對這位苦心的母親肅然起敬的同時,也讓人隱隱感到一種悲哀。專家認為,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學習,其他事情不讓參與,實際上是剝
奪了孩子成功的機會。(4月11日新華網)
如果說,當年那則七八歲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剝雞蛋吃的新聞純粹可作笑話的話,那么今天這則30歲博士不會炒雞蛋的事件就不可以當作小孩“過家家”,因為它不是鳳毛麟角,所以就值得引以為戒。至于專家把相應的責任全打在其母身上的說法,理論可行,實踐卻難以“服眾”。這里,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這位30歲博士會炒雞蛋,其結果又將會如何?
假如博士會炒雞蛋,那他今天可能就不是博士了。甭說考取博士,就是普通的小升初、初升高,哪個孩子不是拼著老命整天跟著學習的“機器”轉,別說幫家里做家務,恐怕連玩耍一會兒,甚至睡一次懶覺的時間都沒有。“分,分,學生的命根”,不把所有的時間用到學習上還能趕上“應試快車”的趟兒嗎?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位博士如果在家里能有學做家務的時間,那他的今天也許就是永遠的夢想,至少這種可能大降50%以上。簡言之,不是他不想學會炒雞蛋,而是沒有時間來學炒雞蛋啊!
假如博士會炒雞蛋,母親今天的自豪有可能就會變成永遠的自卑。我們不排除有既學習好又會幫助父母的孩子,也不否定有既抓孩子學習又注重培養其生活能力的父母,但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像博士母親這樣只求孩子搞好學習不讓其參與家務活動的父母絕對不在少數。這樣的“動力”來自兩點:一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急于求成心態趨使;二是成績好回報率高的“誘惑”。可以因為考得好而進入重點班、重點校特殊培養,可以因為多了0.5分而少繳數千上萬的擇校費,可以“高中”進入名牌大學而不愁將來難找工作……很顯然,“才”和“財”阻斷了父母對子女行為能力的培養,唯“才”讓父母們甘為應該教育的幫兇,唯“財”又迫使許多父母為省錢而堅決地剝奪孩子們的自由空間。
假如博士會炒雞蛋,我們的中小學、高校,包括博士培養機制就已有了徹底地變革。從幼兒園開始就講素質教育,可直到考博,素質教育之花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競相開放。“分數教育”的一統天下,注定了學生及其父母自愿遠離素質教育,包括培養做家務的能力;學校也往往是口頭上大喊大叫要素質教育,而行動上卻始終圍著升學率轉圈圈,他們又有多少看中誰會炒雞蛋?可見,博士生達到高才高能會炒雞蛋,大多是這些弊端被趕跑了的緣故。
解剖一只麻雀可能不足以診斷一群麻雀的疾患,但透過一只麻雀,我們卻完全可以看清這個群體的“五臟六腑”。博士母親剝奪了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卻成就了他今日的輝煌,這種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自然離不開父母的正確施教,但我們的教育體制如果還是這樣循規蹈矩、保持傳統、不求突破,眾多的家庭教育就只能是如此“趨炎附勢”地一路滑下去,這是一群家庭教育的敗筆,更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悲哀。(周稀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