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每周質量報告”4月10日披露,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多達30萬人,占總體聾啞兒童的比例高達30%至40%.從歷史上說,抗生素顯著降低了人口特別是兒童的死亡率,提高了平均期望壽命,對人類健康影響之巨,是任何其他類藥物所無法比擬的。但藥物都是雙刃劍,抗生素毫不例外。由于抗生素有
效,毒性相對較低,治療的又是一大類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因此也帶來了普遍而且越來越嚴重的濫用,其中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最大。
臨床上抗生素濫用的原因包括各個方面,有醫院和醫生的醫療水平不夠和利益驅動,有病人的信仰,還有藥商追求市場的原因,其中一些傳媒的醫藥廣告起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由于這些原因的互動,濫用抗生素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一種惡劣文化,改變并不是輕而易舉的。此外,抗生素濫用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畜牧業和漁業的廣泛應用。由于集約化飼養,動物密度大,擁擠極易造成傳染病的傳播,因此飼料中加入抗生素的做法越來越普遍。
濫用抗生素的惡果之一是產生大量的耐藥菌,使有效的抗生素效果變差,或者完全無效。耐藥性可以交叉耐藥,細菌對某種抗生素耐藥,同時亦可對其他抗生素耐藥,而且耐藥性還可以在不同的細菌、人體正常菌群的細菌與致病菌之間,通過耐藥基因相互傳播,使細菌耐藥性復雜化。結核病包括抗生素在內的化療藥物已經不少,本來非常有效,如今因耐多藥結核菌的流行使得結核病成為嚴重公共衛生問題。而一批抗生素失去療效,則可能造成人類的災難。
濫用的惡果之二是毒副作用。任何藥物都有毒副作用,抗生素也不例外,其中最嚴重的是過敏反應。在我國聾啞兒童中,大多數的罪魁禍首是在幼兒期醫療時濫用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其實,抗生素對病毒感染無效,而人們最常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絕大多數是病毒性感染,因此抗生素是毫無效果的。前兩年,江蘇一位婦女感冒發熱,醫生給她靜脈滴注丁胺卡那霉素,迅速發生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法院判決醫院給予患者家屬小額賠償(判決并非因為醫療事故),不僅這家醫院的醫生喊冤枉,而且得到全縣同行的聲援,他們說這種療法已經成為常規。這充分說明對陋習習以為常的可怕。
濫用的惡果之三是造成正常菌群失調,產生免疫力下降和醫源性感染。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既可以殺滅致病菌,也可以消滅人體腸道或鼻咽部的正常菌群,而正常菌群是維持正常功能和免疫力的衛士,它們減少到一定程度時,致病菌就會乘虛而入,或者原來不致病的細菌也會引起感染,嚴重的甚至可以致命。
濫用的惡果之四是造成感染的病原診斷失效。由于一發熱就用抗生素,在病人需要做病原培養時常常就培養不出來。我國醫院里感染性疾病細菌培養率極低,明顯的敗血癥和化膿性腦膜炎就是培養不出細菌,以致影響正確選用抗生素治療,正是由于濫用了抗生素。結果造成惡性循環,臨床上不能做出病原診斷,反過來又使盲目應用抗生素增加。
治理抗生素濫用是社會的系統工程,人人有責,而不只是醫院醫生的事情,當然醫生要起主導作用。首先醫生要合理使用,在醫學課程中要加強教育;藥房要嚴格執法,按處方購買抗生素,病人要理解抗生素不是萬應靈藥。而且,我們有必要規定什么樣的醫生才能使用抗生素或某些種抗生素。一般人誤認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每種抗生素都有其殺滅的細菌范圍。因此,感染的病人要首先明確診斷,而且應當把致病的細菌找出來,還要做敏感試驗,才能對菌下藥,改變現在濫用廣譜抗生素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