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5點30分,來自山東省實驗中學的顧雯走出了面試考場,和別的完成面試的考生一樣,她下樓走出海大逸夫館。出門的時候,她向為她拉開門的門衛鞠躬說了聲“謝謝”。但令她沒想到的是,門衛攔住了她,告訴她:“請你等一下,教務處李處長要見你。”
顧雯愣住了
,這個李處長她根本不認識,為什么單單要見她呢?
海大教務處李巍然的回答很出乎她的意料,“你是今天下午已經結束的80多個考生中,第一個向門衛說謝謝的考生。”
事出有因。上午海大自主招生的筆試結束后,下午是面試部分,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有80多名考生結束了面試離開考場。站在二樓的李巍然很驚異的發現,竟然沒有一個考生出門時向為他們拉開門的門衛說聲“謝謝”。這聲“謝謝”真的有這么難嗎?李巍然告訴門衛,第一個向他們說謝謝的考生,他一定要見見。于是,才有了讓顧雯迷惑的一幕。
“我們選取的學生,學習成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我們也要看他的綜合能力。這其中有創新能力、邏輯能力、語言表達、與人溝通的能力、應變能力,當然,還有他的文明素質。”海大招辦主任范其偉說。
李巍然表示,雖然向門衛說聲“謝謝”看上去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這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顧雯在被問及為什么向門衛說“謝謝”時說:“我父母從小就教育我,無論誰幫助了你,都要表示感謝。另外,我曾去韓國一段時間,那里的學生見了教師都要鞠90度的躬。我覺得應該學習他們的禮貌。”
顧雯沒想到,一個“謝謝”竟然讓校方如此大費周折。這也難怪,畢竟對于參加考試的這500多名考生來說,如何順利通過占總成績60%的面試才是最重要的。來自通化市第一中學的張瀟面試前就擔心自己的英語口語,結果,也正是這道英語口語題讓他留下了不少遺憾。當然他也有得意的地方,評委教師問他:“如果你的兩個朋友產生了矛盾,你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一直擔任班長的張瀟對此很有經驗,幾個事例一說,讓評委老師直點頭。
出了門口,一堆家長圍住了張瀟,“老師問你什么問題?”“你是怎么回答的?”張瀟只能在爸爸的幫助下一邊回答一邊擠出“包圍”。對于兒子最終的結果,張瀟的爸爸很看得開,“這次就是讓他鍛煉一下,平時一直學習,難得有這樣的機會。至于結果,那要看學校的標準,畢竟是自主招生,學校想招什么樣的,要按他們的標準來。”不過,他最后又加了一句:“我對我兒子的綜合能力很有信心。”
為了讓考試更加公平公正,海大為這一次自主招生費了不少心思。下午13點半開始面試,提前20分鐘才確定面試老師人選,15位老師到齊后,按人文學科、自然學科、英語三大類分成五個小組,再抽考場。不過即使這樣,家長們的擔心還是少不了,一位家長就認為:“絕對公平是不可能的,畢竟是自主招生,人為因素還是有的,再說標準不是統一的。”
說到人為因素,15位評委的決定直接影響著這些考生們的前途。一位評委用了“壓力很大”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對于這些考生,他用了“良莠不齊”來形容,“一個學生談到中學的學習,就很不認可現在的教育方法,而且他認為大學應該更開放。這個學生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給我們印象深刻。”另外一位評委告訴記者,很多學生都卡在了英語口語上,還有的則過于緊張,什么問題都回答不出,“讓人懷疑他們的資料是不是真的?”
李巍然告訴記者,對于學校來說,自主招生要力爭平淡。“這對學校來說很正常的一件事。”也許,高校自主招生這個對青島來說還很新鮮的事物,在不遠的將來的確會變成很平常的一件事。(本報記者
趙笛)